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主任、中央研究院 院士 彭汪嘉康
胃癌在20世紀被認為是罹患率高居領先的癌症,亞洲國家的死亡率最高,僅次於肝癌,最低為美國。近年來,全球的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每年約有2-7%的下降,但日本和我國就沒有那麼明顯。根據衛生署91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患者較多,發生率排名第五,全年有2,454新病例,50歲以上的發生率即直線上升(圖一),女性排名第六位,有1,250新病例;在死亡率方面,男性排名第四,共1,641人次,女性為第六位,共792人次。
根據歐美國家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至20年間,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驟降的原因為飲食習慣的改善、食物的適當貯藏及處理。
胃癌的成因:
1. 食物: 常吃高鹽、氮鹽或煙烤處理的食物,及缺少新鮮水果與蔬菜的攝取,被認為是重要的原因。
2. 血型: A血型的人,被發現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
3. 感染: 幽門桿菌的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為致癌的重要因素。
幽門桿菌的感染率依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上的感染率高達50%以上,約70%的胃癌病人是因感染而來。
4. 生活習慣: 如酗酒、抽煙者,皆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5. 胃瘜肉: 如有增生的現象,多屬胃癌的前兆。
6. 遺傳:
A. 直系親屬中有罹患胃癌者,為高危險群。
B. 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家屬、家族性腺瘤大腸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家屬、波氏嘉哥徵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李一佛美尼徵候群 (Li-Fraumeni syndrome)的家屬,多為高危險群。
7. 免疫缺乏者: 如惡性貧血症(Pernicious anemia)、胃鹽酸缺乏症及萎縮性胃炎症等患者,多屬高危險群。
8. 胃黏膜有異常者: 因外來不明因素引起胃黏膜發炎,並有萎縮變化者,亦為高危險群。
9. 15至20年前曾接受局部胃切除手術者,亦為胃癌的好發者。
10. 放射線: 如因治療淋巴腺腫瘤、何杰金森氏症(Hodgkin’s disease)等、或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的受害者,在經過12至14年後,皆為癌症的高危險群。
胃癌預防:
1. 早期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
2. 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
3. 減少多鹽、氮鹽及燻烤食物。
4.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波及。
5. 改變生活方式,減少菸、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