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院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張家駱

得癌症的應該不會是我吧?  

在今天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癌症早已名列國人死亡十大原因的第1位,雖然大家都希望自己不會得癌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幸運。相對的癌症在今天已非絕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完全痊癒並非夢想,尤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及高危險群家族更是重要。自民國83年以後,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高居癌症第3位,在男性人口中,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女性則僅次於子宮頸癌與乳癌。

我是不是屬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有一些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這一些人我們稱之為高危險群,可以依據年齡、個人病史及家族史,來粗略估計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機率。這群人包括: 1.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罹患大腸直腸癌者。 2.大腸腫瘤患者。 3.曾患大腸息肉者或是父母兄弟姐妹被發現有息肉群症者(息肉數在100個以上)。 4.家族曾患有腺癌者(如肺、腸、胃、卵巢、甲狀腺、乳癌)。 5.過去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經手術治療後的患者。 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7.曾患乳癌或甲狀腺癌者。 其次年齡本身就是一個危險因子,年齡在50歲以上,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比年輕人為高。

大腸直腸癌是如何形成的?

醫學研究認為大腸直腸癌形成的模式,是從正常的大腸黏膜經腺瘤階段再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簡而言之,由正常粘膜變成良性腺性息肉,假以時日再成為大腸直腸癌。有些研究顯示,在診斷腺瘤同時發現其它部位腺瘤的比率約50%。而在大腸已切除所有息肉後的檢查中,不同部位的再發生率高達30%,近年來已經證實由內視鏡移除良性大腸直腸癌,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甚至死亡率。

高危險群的我該怎麼辦?

簡單一句話「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

對無症狀的危險群篩檢方式包括: 1.大便潛血反應測試:早期實驗已證實,利用大便潛血反應可以測到很高比率的早期癌症。而所謂潛血的反應,是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腸出血現象。 2.肛門指診和硬式乙狀結腸鏡:在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包括肛診及硬式乙狀結腸鏡,半數的直腸癌位於肛門指診可檢查出的範圍內,而約半數的大腸直腸癌位於硬式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出的範圍。

對篩檢呈陽性患者的診斷評估,需進一步對全部大腸做完整檢查,檢查方式包括: 1.大腸鋇劑X光檢查:是最常用於評估大腸問題的檢查之一。診斷小的腺瘤或癌症時用雙對照鋇劑灌腸攝影,優於一般的鋇劑灌腸攝影。 2.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是評估和治療大腸癌利器,研究發現大腸鏡檢查比鋇劑攝影有較高的敏感性,經常被運用在大腸鋇劑檢查有不正常的再確認,同時可完成組織切片和息肉切除。

做大腸鏡會不會很難過?

大腸鏡是較侵入性的檢查,病人心理上易生恐懼,但在檢查過後整體而言一般病人還是相當可以接受。進行檢查之前需先服用輕瀉劑和灌腸,以清除腸道中殘存的糞便,增加診斷的正確性,同時檢查之前會幫病人施打藥物,以減低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在有經驗的直腸內視鏡科專科醫師和病人的良好配合之下,才能提高全大腸檢查成功率,進而達成追蹤檢查的目的。

大腸直腸癌會有什麼症狀表現?

一般而言,腫瘤的位置不同,引發的症狀也會不一樣,甚至有些病人一直到腫瘤末期症狀仍不明顯。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及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以大便習慣改變最常見,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直腸癌以肛門出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和裡急後重次之。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疲倦、厭食和體重減輕,這些情形可能與轉移部位有關。肝臟轉移可能以在上腹疼痛和黃膽表現,肺部轉移病人可能以咳嗽和肋膜積水來表現,背痛、持續性骨頭疼痛可能是癌症骨頭蔓延或腹主動脈旁的淋巴腺轉移的表現,癌細胞也可能轉移至腦部或其它較罕見的部位,所以有類似症狀表現或疑問時,就應該請教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診斷。

展望 醫療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癌症早已不是絕症,尤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長期且健康的存活早已不是夢想。高危險群的病人如何規劃的進行篩檢在癌症初期,亦或是息肉尚未變化之前就能切除根治,才能在20世紀末,早日將國人健康大敵排除在十大死亡原因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te  bear  的頭像
    cute bear

    cute bear 的部落格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