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套可以避孕、預防性病,但使用不當,不僅沒效,還會傷身體! 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副教授鄭丞傑有位病人因為分泌物過多來看診,檢查才發現保險套夾在陰道深部,她氣得當場罵起老公:「保險套沒有抽出來也不說一聲」,還好沒有引起太嚴重的感染。

流連忘返 當心前功盡棄

鄭丞傑說,不少婦產科醫師都有這樣的經驗,要幫病人從體內取出保險套,不只如此,還曾有人發現過「助性」用的羊眼圈、震動環等,原本是套在陰莖、龜頭處,也留在裡頭。 鄭丞傑認為,這通常是男方「流連忘返」,射精後還貪圖留在陰道內的感覺,等到陰莖軟掉才抽出來,保險套跟助性用品留在裡面,連避孕的效果都沒有了。

發癢發紅 疑螢光劑惹禍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說,在門診遇到不少命根子發癢、發紅的病人,因為使用夜光型、各式口味的保險套,上面附著的螢光劑、香料引發過敏。只要停用花俏的保險套,往往都會自動復原,較嚴重者醫師會開予藥膏止癢,避免病人不自覺去搔抓、增加傷口。

藥物殘留 戴套可防過敏

鄭丞傑說,曾有病人陰道過敏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丈夫正服用某種抗生素,而太太剛好對該抗生素過敏。因為精液內也會殘留極少量的藥物,性交時戴上保險套,可以減少對方過敏反應。這也提醒男士,如果兩人計畫懷孕,不只女方用藥要注意,男方也該留意當時用藥。

洪峻澤並表示,肛交是相對危險性高的性交方式,儘管沒有摩擦受傷,也可能會因為細菌太多,造成尿道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保險套加潤滑劑,減少感染與受傷機率。

一次一個 千萬別省過頭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秘書長林瓊照說,一次性行為應該使用一個保險套。不少人肛交時習慣換姿勢,也應該更換保險套,「千萬不要省過頭」。 她很擔心年輕人缺乏概念,第一次性經驗的年齡持續下降,卻不懂得保護自己。據國民健康局去年調查,有性經驗青少年,會用套的不到四成。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方啟泰說明,與疾病管制局的研究發現,當八成五以上的民眾在從事危險性行為時戴保險套,才能大幅減少愛滋、性病的新增病例,而現在離目標還有段距離。

f_121472_2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上保險套,就真的萬無一失嗎?專家提醒,買錯保險套,存放、使用錯誤都會讓保險套「破功」,反而得不償失,要上戰場前記得檢查一下裝備合不合格吧。

勃起就要戴 全程使用

保險套怎麼用?千萬不要心存僥倖,每一次都必須「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真正避孕、防止性病。 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副教授鄭丞傑說,保險套要達到功效,一定要「全程使用」,陰莖勃起就必須戴上。有人不喜歡戴保險套做愛的感覺,等到快射精才用,很有可能煞車煞不住,或是在未感覺到射精時,其實已有精子「偷跑」出來,因為性器官受到刺激時,會分泌一種透明無色的「考伯氏腺液」,裡頭就有精子存在了。 戴上之後,也應該要檢查是否有戴到根部,避免使用油性潤滑劑以免造成破裂。射精後也不該貪圖溫存,確認將保險套跟陰莖一同抽出,以免陰莖軟掉,保險套鬆掉,精液傾巢而出,等於「前功盡棄」。

有衛署號碼 有賞味期

保險套怎麼買?市面上保險套種類琳琅滿目,該怎麼選擇?專家推薦有衛生署檢驗登記號碼的最可靠。 2005年起衛生署將保險套列管為醫療器材,未提出申請、許可者,不得輸入、製造或販售。消費者在購買前應檢查包裝上有無「衛署醫器(輸)字」和「檢類登字」兩種許可字號。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秘書長林瓊照提醒,還要注意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內外包裝標示是否完整、一致,僅有鋁箔包裝的保險套,也一定會有檢驗登記號碼、保存期限等重要數字。 衛生署藥檢局局長陳樹功說,不少人會在國外情趣商店買特殊保險套,純欣賞還好,保固效果就難說了。

別放在車上 別塞口袋

保險套怎麼存放?鄭丞傑說,第一個要注意的當然是保存期限,而市售的乳膠、橡膠製保險套怕高溫,最好不要放在車子裡,或曬太陽造成老化、變質,最好在室溫下保存。 林瓊照說,無論男女最好隨身攜帶保險套,以備「不時之需」,不過有人將保險套放在皮夾、褲子口袋裡,保險套一再被擠壓、「蹂躪」,真要用的時候可能已經黏成一團、容易破裂,她建議也許放在領帶內,或是上衣口袋等。

保險套使用步驟

1.由鋁箔密封邊拆封取出,從中間或用利器拆封容易損害保險套。

2.先將保險套前端小袋輕輕扭轉,擠出空氣後,再套上。

3.用指腹捲開,避免指甲畫破,套到根部。

4.射精後,以手指捏著連同陰莖抽出陰道後取下,用紙巾包好置垃圾筒。

f_121473_1f_121475_2f_121475_1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邱俊吉╱台北報導】一名高中少女,為消除鼻頭粉刺,使用鼻貼布產品,入睡前卻忘了撕下,隔天起床照鏡子,鼻頭紅腫、冒出膿皰,就醫診斷是「膿皰型接觸性皮膚炎」。醫師表示,鼻貼片只能使用十至十五分鐘,且對粉刺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建議採果酸、A酸除粉刺,效果較能持久。
收治病例的佳醫美人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陳怡如表示,這名少女自述日前貼完鼻貼片後睡著,第二天醒來,拿下貼片一看,發現原本只長粉刺的鼻尖,竟冒出數顆膿皰,逼得她戴口罩才敢出門。 陳怡如說,原以為少女的鼻頭化膿可能是感染所致,但經檢驗後,發現這些膿液中沒有細菌,診斷為膿皰型接觸性皮膚炎,是鼻頭皮膚與貼片材質接觸過久,引發過敏、發炎,才長出膿皰。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夏天又濕又熱,那些藏在食物裡、會讓人上吐下瀉、發燒腹痛,甚至奪人性命的細菌正蠢蠢欲動,伺機進攻你我的身體。最常見的壞份子是腸炎弧菌。這種容易存附在魚蝦貝類中的細菌,曾經造成嗜食生海鮮的日本人272人集體中毒、20人死亡。這種細菌因為不耐熱,所以熟食的話,中毒風險就比較低。其餘常見導致食物中毒的細菌,還有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經由皮膚上的傷口傳染)、沙門氏菌(常見於生蛋及未處理好的蛋製品)等。

引起食物中毒三大原因

從衛生署的統計可以看出,最容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是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特別是處理這兩種食材的器具(如菜刀、砧板、抹布等)沒有區分開,或是儲存方法不當,生、熟食混在一起,就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兩個原因,一是熱處理不足,多半指食物沒有充分煮熟,無法達到殺菌效果;另一是食物調理後於室溫下放置過久,導致細菌快速孳長,並產生大量毒素。

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在攝氏465度間最容易生長,而台灣全年都處在這個溫度範圍內,因此,食物不論生或熟放置在室溫下太久,腐壞的風險極高。最後,料理食物者的手通常也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帶菌的手觸摸食物、砧板、碗盤……,一不小心就造成感染。尤其手上有傷口時,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逮到機會作怪,更可怕的是,它所釋放出來的毒素在高溫下(攝氏100度加熱10分鐘)都很難破壞。

夏天外食如何自保?

夏天對於經常外食的人是一大考驗,因為食物保存不易,吃壞肚子的機會增加。況且許多外食的衛生條件操控在店家,自己無法掌握,如食材是否新鮮、是否清洗乾淨、是否適溫保存、是否充分煮熟等等,但別忘了,多留意一下用餐環境,就是對自己食的安全多一分保障。

1.首先,為了衛生和環保,自備餐具去買東西吃,可以避掉店家沒有將食器清潔乾淨所帶來的問題。

2. 露天的餐飲場所(路邊攤)通常沒有冷藏(冷凍)設備,食物保存容易出問題,能少吃最好少吃,尤其是容易腐敗的肉類、海鮮。

3. 觀察一下店家儲存食物、料理食物的地方(如流理台)是否乾淨,沒有不好的味道等。

4. 不論料理食物的人或端菜服務的人是否衣著整潔,最好有戴上帽子。另外,注意一下他們手上是否有傷口或皮膚感染情況。

5. 現在很多在路邊販賣的便當,購買前要注意是不是包裝完好,是不是還有相當熱度(如果飯菜不熱,應該已經放在室溫下好一陣子,容易長細菌)。因為這些便當多半在不適當的溫度下保存,衛生風險比較高,所以少購買為宜。

6. 夏天的高溫令人難擋冰品涼飲的誘惑,但是店家用來製作冷飲、冰塊的水不一定都煮沸或經過適當消毒,難保不會吃出問題。至於飲料連鎖店販售的冷飲也常常被測出生菌數過多,衛生堪慮,因此,最好減少在外吃冰、喝涼飲的機會。

在家裡杜絕食物中毒

從生的食材變成可下肚的美食,其中任何一個步驟有疏失,就有造成食物中毒、讓人生病的危險,以下有幾項「必須做」和「不可做」的事,可以預防食物裡的細菌危害你和家人健康:

採購食物

1. 選擇冷藏肉、冷凍肉,比溫體肉不易孳長細菌。

新鮮的肉類應該是色澤紅、肉質柔嫩、有彈性;脂肪部份為白色,不宜含血絲或呈淡黃色。

2. 選擇魚類時,應該選擇肉質有彈性、聞起來沒有腥臭味。另外,觀察魚眼睛應該清亮、不渾濁;鱗片光澤、完整、沒有剝落;魚鰓顏色呈鮮紅。

3. 選擇有品牌、有認證(如CAS)的食物,可以得到基本保障,或不幸吃出問題的時候,至少可溯源,知道找誰負責。

避免狀況——

1. 買來路不明的肉類或海鮮。像是沒有印上「屠宰衛生合格章」的肉很可能是私宰肉,未經政府基本的衛生檢查。

2. 常常買半調理食品。

有些半調理食品,像醃過的肉片、拌好調味料的肉絲等,可能是快過期或已經過了保存期限的肉所製作,比較不新鮮。有些甚至可能已經稍有腐壞、變味,但因為用很重的調味把不好的味道蓋住,所以吃的時候不易察覺。

保存食物

1. 生鮮食材買回家,儘速冷藏。

魚、肉、海鮮等買回來,清洗之後拭乾水分,放進乾淨的保鮮盒。如果當天或隔天就要料理,可以放進冷藏室;超過2天以上才煮的,就要入冷凍庫保存。

2. 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

冷藏、冷凍肉或魚類的包裝上多半印有保存期限,應該注意在這個日期之前吃完;如果是買自傳統市場,沒有列出保存期限,建議也要在710天之內吃完,超過保鮮期最好就捨棄。

3. 生、熟食分開存放。

將冰箱內分區存放東西,熟食、剩菜等集中放置在冷藏室上層;生鮮魚肉等放在下層,以免生食材污染了熟食。

4. 12星期整理、清潔冰箱一次。

定期清理及丟棄過期、不新鮮、聞起來有異味的食物,並可以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消毒冰箱。

5. 注意冰箱溫度

冷藏室溫度應該維持在攝氏7度以下,冷凍庫則在攝氏零下18度以下

避免狀況——

1. 塞爆冰箱

如果冰箱裡東西存放太多,會影響冷空氣循環,使冷卻、保鮮效果變差。冷藏室最好保留40%左右空間,不要全塞滿,而冷凍庫也只存放近12星期之內要吃的食物。另外,不要把食物擋在冷氣出風口處,以免影響冰箱內溫度。

2. 頻繁開關冰箱、打開很長的時間。

每一次打開冰箱,都會使冰箱內的溫度快速上升(520度左右),然後要花數十分鐘才會恢復原來的冷度,既耗費電又不利於保存食物。

處理食物

1. 處理任何食材前,先把雙手洗乾淨。

洗手時,將手淋濕,以少許肥皂或洗手乳塗滿全手,仔細搓揉手心、手背和指間,別忘了指縫也要清洗乾淨,然後用水沖洗至少20秒,最後記得用乾淨毛巾把雙手擦乾,因為研究發現,乾燥的手比較不會帶菌。尤其觸摸過動物、上過廁所或是擤過鼻涕之後,一定記得先洗手,再碰食物。

如果處理食物中途停下來去做別的事,例如接電話、應門,等再回到料理台時,要再次洗手,再觸碰食物。

2. 以正確方法解凍食物,而且儘量一次只解凍當餐可吃完的份量。

正確安全的解凍方法有三:

a.把食物從冰箱的冷凍庫移至冷藏室。

b.用塑膠袋包好食物,然後放入冷水中。

c.使用微波爐。

3. 生食、熟食分開處理。

準備2個砧板及23把菜刀(最好標明清楚,或使用不用顏色、形狀等以利區別),分別處理生的魚肉、海鮮,以及蔬果、熟食,這樣可以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4. 接觸過生鮮魚肉等食材的菜刀、砧板、抹布、容器等器具,都要先清洗乾淨,並徹底消毒。

消毒方式可以用煮沸處理。如果是不耐高溫的器具,可以用10公升水加入五分之一湯匙漂白粉泡成漂白水,浸泡30分鐘後,再用煮沸過的水沖洗乾淨。

5. 手上有傷口、感冒或腹瀉的人,應該避免碰觸、處理食物。如果必須料理食物時,一定要先將傷口清潔、消毒、包紮好,然後戴上乾淨的手套再碰食物。

避免狀況——

1. 把食物放在室溫下解凍,這樣會加速細菌孳長,使食物腐壞。

2. 把熟食放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

如果買回家的熟食、涼拌菜或是煮好的食物沒有要在30分鐘之內吃,應該先放進冰箱冷藏室,或者以攝氏60度以上熱保存。

烹調食物

1. 煮至全熟再吃

別為了享受口感而忽視中毒危險,無論海鮮、蛋、魚、肉類等食物,都儘量烹調至全熟再吃。肉要煮到顏色轉為灰或棕色,肉汁透明澄清,沒有血水滲出;雞蛋則煮到蛋白和蛋黃都凝固,才算全熟。

2. 如果要享受「沙西米」的美味,建議把生海鮮、生魚片先浸泡於醋裡3分鐘以上再食用,這樣有助殺死腸炎弧菌。

3. 生食時,搭配芥末、蔥、蒜等一起吃,也有助殺菌。

處理剩菜

1. 將剩菜集中放在冰箱上層。

當天沒吃完的剩菜收到乾淨保鮮盒裡,應該集中放在冰箱裡一個固定、一打開就容易看見的地方(如:冷藏室最上層),並儘量隔餐或隔天吃完。

2. 剩菜復熱時,要充分加熱。重新加熱剩菜時,食物中心溫度要達到攝氏75度以上。(市面有販售可測量食物溫度的溫度計)

避免狀況——

1. 把冰箱當做萬能儲存箱。

即使冷藏溫度適宜,存放方式沒問題,也不代表食物一丟進冰箱冰起來,就能長久保鮮。冰箱裡的剩菜最多放3天,如果還沒吃完,就倒掉不再食用,以免食物放太久、細菌孳生而腐敗,不注意就吃出問題。

2. 將剩菜一熱再熱

剩菜最多再復熱一次,如沒吃完最好是丟棄,不要一熱再熱,會增加食物腐壞的危險。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玉樹台北報導】左鄰右舍半夜敲敲打打裝修或唱卡拉OK擾人最高將可被罰三萬元。環保署昨宣布完成「不得從事致妨害他人生活環境安寧之行為」草案修正,規範下午八時到隔天上午八時均不得從事房屋裝修;下午十一時到上午六時不得在非營業場所從事卡拉OK歌唱,草案預定八月底公告,十二月起實施。

「盼時間再提早」
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方淑慧昨說,近幾年住戶針對隔鄰室內施工與卡拉OK噪音陳情案件增加,去年各有兩千八百四十九件與五千七百八十件,平均每年成長率百分之六與百分之四,因此研擬草案管制。未來違反規定者,遭檢舉屬實將依噪音管制法開罰三千到三萬元。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高溫天氣,除了易引起中暑外,感冒的人也不少!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本周感冒患者比前2個星期增加3成,其中有7成為夏季型感冒,主要症狀為腹瀉、喉嚨痛、鼻塞等,門診中甚至有病患1天腹瀉23次。夏季型感冒主要是因天氣悶熱,來回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破壞身體調節溫度功能,且高溫容易導致食物腐敗,吃到不乾淨食物導致腹瀉。陳潮宗中醫診所醫師田宜民表示,夏天感冒多為暑濕型,因脾胃濕熱引起的症狀,平時可喝清熱利濕、紓緩腹瀉的茶飲改善,如藿香茶。每年夏天都易有前述症狀者,可喝袪濕清熱的荷葉茶預防

喝茶飲紓緩腹瀉
田宜民醫師表示,因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加上頭痛、噁心等症狀,平時喝荷葉茶可預防。材料是荷葉1張,剪成小塊,加入1000c.c.的水滾煮51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另外,若已出現症狀則可喝藿香茶改善,有清熱利濕作用,紓緩腹瀉症狀,藥材是藿香10、金銀花10、甘草3,用600c.c.的熱水沖泡即可。提醒手腳容易冰冷、怕冷的人飲用茶飲時勿過量,以免讓體質更寒。若出現嚴重高燒、腹瀉等症狀時,還是要請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運動可增免疫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楂烏梅茶

材料:烏梅15顆、山楂30克、冰糖3大匙(可多可少)、水10碗。

做法:烏梅、山楂加水煮開,續熬半小時。加冰糖,放涼,過濾後置冰箱冷藏即可。

特點:烏梅性溫,味酸澀,有清熱解毒及生津止渴作用。山楂性溫,味甘,消食行氣消脂。兩者共用可消暑生津止渴。

參鬚茶

材料:人參鬚10克、枸杞5克、甘草1片、水4碗。

做法:人參鬚、枸杞、甘草加4碗水熬成2碗即可。

特點:人參鬚性微涼,味甘,有補中益氣合脾胃之功效。枸杞性平,味甘,有潤肺明日滋腎的作用。兩者合用對體質改善和免疫提升有極大的幫助,並且略有生津作用可抵抗夏日暑氣。

決明綠茶飲

材料:山楂15克、生決明子10克、綠茶包1包、冰糖適量、水3碗。

做法:山楂、生決明子(裝袋內)加水煮開,慢火熬15分。加入綠茶包續熬10分,去渣,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特點:山楂性酸,味甘澀,消食行氣消脂。決明子性微寒,味甘,有清熱潤腸通便作用。綠茶性寒消脂。上述藥材有助於增進脂肪代謝及消除過多水分。

(林口長庚中醫部部主任楊賢鴻提供)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天萬物滋長,無論是腸胃道保養或是情緒調理,都是培養包容力的季節。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簡文仁認為,飲食方面不要太雜也不過份潔癖,讓腸胃道內的細菌維持生態平衡,提升整體免疫力,就能常保腸胃安康。他也提出個人養身三原則「大步走、多蔬果、少發火」,並推薦以下三個強壯腸胃操:

強壯腸胃操

1.跨腿扶膝護腸胃(立姿)

動作:

1.雙腳打開兩倍肩寬,腳尖朝前,雙手扶膝微蹲馬步。

2.身體上下起伏,上半身保持挺直,彎膝蹲更深的馬步,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

作用:可鞏固下盤,強化下半身肌力,往下蹲時可促進腸胃蠕動。

2.雙手按摩肚皮舞(坐姿)

動作:

1.坐在椅子上,雙手交疊貼腹。

2.吸氣,挺胸,直背,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使肚子挺出一個幅度,身體微微後仰。

3.吐氣,縮胸,彎腰,雙手用力往腹部壓。

作用:配合腹肌收縮可按摩腹內腸胃,促進腸胃功能,同時也可以往上下左右按摩腹部,亦可站著做。

3.手握雙腳屁朝天(躺姿)

動作:

1.首先坐下,雙手握腳板,將雙腳收至腹部前方。

2.維持這個姿勢向後躺。

3.腹部用力,雙手依然緊握腳板,背部往前後方向滾動,注意頸部切勿扭傷。

作用:可促進排氣順暢。久臥病床的慢性病患只要把雙腳往上抬升,或前後左右滾動身體,「噗噗~」聲馬上出現,排氣瞬間通暢。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腳好醜好癢,市井流傳的撇步有沒有效?   2008/07 康健雜誌 116

其實香港腳的英文是「運動員的腳」,醫學上的專有名詞是「足癬」,皮癬菌這種黴菌是引起香港腳的兇手。

6招預防香港腳

避免在公共場所使用公共拖鞋,如果去游泳池,最好自己攜帶拖鞋。

腳部容易流汗的人,建議使用止汗劑及痱子粉,保持乾燥。

襪子最好選擇穿容易吸汗的棉質襪。

儘量選擇穿涼鞋,而且不要每天穿同一雙鞋。

穿運動鞋,要選擇透氣的格子網布鞋面。

皮鞋最好選真皮、透氣的。

2個治療偏方有效嗎?

以下檢視2個偏方、6個市井傳說,看看除了遵醫囑擦藥甚而嚴重的要吃藥以外,在家用偏方治療會不會奏效:

泡溫泉、踩熱沙可以燙死黴菌?

錯。一般溫泉的溫度約為42℃,根本殺不死黴菌。而患者去泡湯,反而容易將黴菌傳染給其他人。而踩熱沙也只能暫時止癢,無法對付黴菌。

泡醋可以殺死黴菌?

不一定。濃度高的冰醋酸可以殺死黴菌,不過同樣會傷害皮膚。皮膚科醫師大多反對民眾使用醋來治香港腳,尤其是有水泡或潰瘍症狀的患者,容易導致傷口潰爛,甚至釀成蜂窩性組織炎。

6個傳說對不對?

症狀改善就可以停止擦藥?

錯。必須遵照處方建議的療程擦藥,才能達到療效。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香港腳理論上是可以斷根的,但統計發現約有六成五的患者一年復發超過四次,主要原因是大多數患者的服藥順從度低,沒有完成完整的香港腳用藥療程。研究指出,近九成的香港腳外用藥需要連續使用4星期,卻只有13%的患者確實完成療程。

只要把藥物塗抹在患部就可以了?

錯。正確用法是兩隻腳腳趾、趾間、腳掌、腳側邊都要確實塗抹藥膏。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廖怡華解釋,因為黴菌感染初期,未必出現症狀,臨床上約有17%的病患,主訴腳癢卻沒有脫皮、發紅的症狀,在刮皮屑檢驗後證實受到黴菌感染。

患者的襪子要跟家人的衣物分開洗?

不需要。廖怡華指出,日本科學家比較過使用清水及抗菌洗衣精洗滌香港腳患者的襪子,發現洗衣粉能有效減少含菌量,黴菌不會沾染其他衣物,傳染給別人。

腳癢一定是香港腳?

錯。腳底發癢也可能是濕疹或汗皰疹,必須求醫確診,對症下藥。26歲的黃小姐有天腳底奇癢無比,以為被家人感染香港腳,自行到藥房買藥,沒想到塗藥後更加難受,就醫診斷為汗皰疹,正確用藥才使症狀改善。廖怡華強調,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有的汗皰疹和香港腳的症狀類似,很難辨別,必須刮皮屑甚至做黴菌培養,才能確定。而有些患者是汗皰疹合併香港腳,治療方式更為棘手,必須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汗皰疹,再使用抗黴菌的藥物。香港腳患者也不一定會有發癢徵兆,例如厚皮型的香港腳症狀是底皮膚變粗厚、脫皮,針對這類型的病患,醫生會開軟化角質的水楊酸及抗黴菌的藥物,雙管齊下治療。

去藥房買藥擦就會好?

錯。應該先到醫院檢查,確定診斷及罹患的香港腳類型,由醫生建議適合的藥物。尤其民眾到藥局買的成藥大多是含類固醇的複方藥,類固醇會抑制發炎反應,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但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無法根治黃毓惠指出,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針對不同症狀使用適合的單方藥,因為單方藥的抗黴菌成分比複方藥高,殺菌效果也比較好。

有香港腳也有香港手?

對。廖怡華遇到不少民眾手部脫皮、發紅,以為是「富貴手」纏身,其實是黴菌感染,得了手癬,也就是俗稱的「香港手」,多半是因為摳腳,被香港腳黴菌感染。皮癬菌寄生於皮膚角質,也可能引發甲癬、股癬、及體癬,症狀是出現環狀的紅斑,並且發癢。還會殃及家人。在台灣,有四~五成香港腳患者是被家人傳染的。甚至出現兩歲女嬰,被有香港腳的爸爸傳染黴菌,胯下長出紅疹的案例。體癬感染的範圍若較大,治療方式是口服藥物加外用抗黴菌藥,其他部位則以外用抗黴菌藥即可。黃毓惠提醒,黴菌的菌絲即使掉在地上,仍會存活89個月,相當頑強,病患一定要好好接受治療。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度颱風鳳凰橫掃全台,不僅累積豐沛的雨量,恐造成皮膚發炎、黴菌感染等意外,風災也可能帶來意外傷害。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石崇良表示,颱風天走過積水處時常會被碎磁磚、碎玻璃等漂流物割傷,一定要穿上高統的膠鞋或包鞋,以免沾染到髒水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防割傷~外出清掃穿包鞋
風災過後住家附近會有大量的落葉、淤泥,若要出門清潔周遭環境,不可以穿拖鞋、涼鞋或打赤腳,以免地上的碎玻璃、碎磁磚、木屑等銳利物會割傷腳部。石崇良醫師建議,風災後出門應先穿著較安全的包鞋,腳趾和腳板不能外露,要完全包覆,才能預防沾染到髒水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赤腳涉水易感染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