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雨勢較大、氣溫也高,容易出現濕熱的情形。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秘書長陳俊明表示,濕熱易致心火和胃火旺,又易出現煩躁、口臭。預計下周二會出現30的高溫,屆時除了心火和胃火,還可能併發肝火旺盛的狀況,建議選適合自己的茶飲來排除體內多餘火氣。陳俊明醫師表示,隨著天氣轉熱,加上梅雨季來臨,天氣更顯濕熱,易使人氣鬱上火、煩躁不安,致心火和胃火旺盛,引發口臭、食欲不振、便秘,如果是單純的氣溫高,除了心火、胃火旺,還會引發肝火過盛。建議經醫師診斷後,可選用適合的中藥茶飲,以下茶飲需用500c.c.的沸水沖泡,蓋上杯蓋燜約5分鐘後即可,一天建議量以反覆沖泡,不超過1500c.c.

心火旺~易口腔反覆潰瘍
陳俊明醫師指出,心火旺盛易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失眠、口舌生瘡,心火可分成虛、實2種,虛火表現為躁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則常常反覆出現心煩易怒、口腔潰瘍、口臭、小便短赤。心火最常引起口腔問題,例如牙痛、口腔潰瘍等,陳俊明醫師提醒,防心火氣盛,需要控制情緒、減少緊張,否則還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想改善心火旺盛,一定要保持愉悅的情緒、多攝取蔬水果、少吃辛辣類食物。

竹葉木通茶
作用:淡竹葉能改善熱病煩渴、發熱不退、口舌生瘡、牙齦腫痛情形,木通則可以清熱消炎,消除火氣。
材料:淡竹葉11、木通4、甘草4
提醒:感冒的人不適合使用

黨參五味茶
作用:黨參性溫和,能改善食欲不振、心煩,五味子可補腎寧心。
材料:黨參14、麥門冬14、五味子2
提醒:體質陰虛者少用,麥門冬沖泡前先對半剖開。

胃火盛~易腹部痛 便秘
陳俊明醫師表示,胃火旺常有胃部灼熱疼痛、腹脹、便秘、牙齦腫痛、胃口差等現象。胃火和心火一樣,分虛、實兩種,一般來說,輕微胃火盛者,好像永遠吃不飽,但如果胃火過於旺盛時,胃酸就會分泌過多導致發炎,而轉變成什麼都吃不下。陳俊明醫師指出,有胃火者可多吃羅蔔或是將蘿蔔打成果汁飲用,但脾胃虛寒型不宜。綠豆也能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瀉火,降胃之火。

白芍靈芝茶
作用:靈芝有清肝、益氣、補精髓、養心安神的作用,白芍和茯苓也多用來養肝降火氣。
材料:白芍、茯苓、靈芝、枸杞、山楂各5、甘草3、紅棗數枚
提醒:手腳冰冷或體質虛寒者應避免。

石斛健胃茶
作用:石斛能滋陰清熱、益胃生津、降發炎之虛火,天門冬則可以改善便秘的情況。
材料:石斛18、天門冬18、甘草4
提醒:腸胃不佳者每天建議用量不宜超過500c.c.

肝火大~易頭暈 不改善恐肝病變
陳俊明醫師表示,肝火旺盛、肝陽上亢就是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導致頭痛、頭暈、口乾舌燥、口臭、睡眠不穩、身體悶熱,也易引起肝發炎或是肝臟病變。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睡眠不夠或是睡眠質量不好,也會造成肝火上升。要預防或是改善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夠、心情放鬆,也應避免攝取過多的辛辣、煎炸物。陳俊明醫師建議,多補充新鮮蔬果,也能降肝火。

茵陳菊花茶
作用:茵陳能清肝降火、養肝滋陰,菊花則可疏風清熱、清肝鎮靜。
材料:茵陳7、菊花7、甘草4
提醒:肝火虛者可天天飲用,如果肝有發炎現象則應避免。  

 

柴胡龍膽飲
作用:柴胡可疏肝、解熱,龍膽草則可瀉肝膽實火、消炎解毒。
材料:柴胡、龍膽草、黃芩、甘草各4
提醒:適合肝鬱氣滯或肝者,腸胃差者避免。  

 

專家說~補充水分 蔬果降火氣
天氣悶熱或酷熱都往往容易讓人火氣上升,其中又以女性更為明顯,建議如果遇到下雨或天氣熱時,應多補充水分和新鮮蔬果的攝取,不僅可以補充維生素,也可以讓體內的火氣下降。 時值潮濕悶熱梅雨季,中醫門診裡頭暈患者增加23成,因濕氣過盛,阻斷體內陽氣的循環,導致頭暈、脖子緊。彰化玉衡中醫診所院長廖浩欽建議,平常可喝用紫蘇、豬苓或薏仁的中藥茶飲,改善代謝濕氣的能力,預防頭暈。廖浩欽醫師表示,梅雨季環境中的濕度增加,人體會因為濕氣過盛造成頭暈、脖子緊,這些症狀最常出現在代謝能力較差的下午13點。建議平日可以多喝袪濕或是提升陽氣的中藥茶飲,製作方式都是將中藥材放進約500c.c.的水裡煮滾,1天喝1次即可。建議喝之前,需先諮詢中醫師再飲用。

紫蘇玫瑰茶~ 適所有體質喝

作用:紫蘇葉味辛,性溫,可解熱,具袪濕行氣作用。

材料:紫蘇葉9克、茵陳9克、茯苓9克、澤瀉9克、玫瑰花20克。

提醒:若為過敏體質的人建議先詢問醫師後再行飲用。

五苓散~ 適口乾 少尿者

作用:豬苓味甘、淡,性平,有滲濕、利尿、解熱作用。

材料:豬苓8克、白朮8克、茯苓8克、澤瀉11克、桂枝5克。

提醒:全身冒冷汗、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喝。

四妙散~ 適燥熱體質

作用:薏仁具有袪濕作用,而黃柏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作用。

材料:薏仁15克、黃柏8克、蒼朮8克、牛膝5克。

提醒:腎功能不佳的人不宜飲用。

葛根白朮茶~ 適虛弱體質

作用:葛根味甘、辛,用於濕熱腹瀉,可提升體內陽氣的循環。

材料:葛根、白朮各10克。

提醒:便秘者不宜,如喝後流汗應停飲,否則傷陽氣。

四神湯袪濕健脾

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表示,梅雨季是一年四季濕氣最重的時候,建議平常可多喝四神湯,具有袪濕的作用,預防頭暈、後腦袋重的現象。另外,濕氣重也會造成腸胃不佳,四神湯裡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除了袪濕作用,還能健脾止瀉。

盡量少吃瓜果類

鄧正梁醫師建議,梅雨季盡量少吃瓜果類,如西瓜、冬瓜、哈密瓜等涼性瓜類,因屬於寒性食物,會增加體內濕氣,而造成頭暈不適。另外,易有腹瀉、消化不良症狀。若要吃,1次不要吃太多,如西瓜1次吃1片就好,1天可分開時間吃12次。

流汗要立刻擦乾

廖浩欽醫師提醒,如果在外活動淋了雨或是流汗,回到家不要直接用電風扇對著人吹,因為濕氣進入體內,容易造成頭暈、脖子緊等症狀。另外,濕氣也會滯留在四肢關節不易散去,造成日後關節痠痛,所以建議淋雨、流汗後或洗完澡,要趕快用毛巾擦乾身上的水分。

濕氣重易感疲倦

濕氣重會讓人感覺頭暈、四肢無力、身體沉重、食欲不振,甚至會影響情緒。鄧正梁醫師表示,因為是外在環境影響生理,所以要改變環境,建議可開除濕機,讓空氣中的濕度維持在55%60%。另外,也要多運動,增加腸胃的運化,紓解肝氣,建議晚餐後到戶外散步30分鐘到1小時,有助腸胃消化。

濕氣重易關節痠痛

梅雨季節也好發過敏性鼻炎及關節痠痛,提醒過敏鼻炎者要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關節痠痛者不要淋雨或流汗就吹風,因為毛細孔張開,濕氣便會進入體內造成不適。

盡量不要喝冰開水 中醫向來都不鼓勵喝冰水或冰飲,尤其梅雨季節更要避免喝,因為喝冰開水或冰飲,會增加體內的濕氣,容易導致頭暈等不適症狀,所以建議喝溫開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te  bear  的頭像
    cute bear

    cute bear 的部落格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