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以旋轉方式吹避免痠痛,天氣熱,很多人會把冷氣或是電風扇對著身體吹。不過,醫師提醒您,除了直接吹頭部、肚子可能會導致頭痛、感冒之外,就算是只把電風扇直接拿來吹腳,也會造成腿部肌肉痠痛,甚至會移轉到下背部也跟著痛。
   
老一輩的人都會經常強調不要把電風扇對著頭或肚子吹,以免頭痛著涼,許多人乾脆直接拿來吹腳以為沒事,但醫師表示電風扇直接吹,會讓迎風面的皮膚因為溫度降低,導致血管收縮,背風面的皮膚溫度高,溫差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循環跟著出現痠痛的症狀。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常見疾病 嚴重者併發腦膜炎
【涂建豐高雄報導】最近天氣及氣溫變化大,不少人因此感冒,有人病情拖延甚至併發中耳炎、鼻竇炎。高市有名資訊工程師感冒多時,直到聽力衰退、喉嚨劇痛,鼻子阻塞、呼吸困難且併發高燒,就醫發現因感冒引起急性中耳炎、扁桃腺化膿及鼻竇炎。醫師提醒,急性中耳炎好發於幼兒,嚴重會造成永久聽力受損甚至併發腦膜炎,成人也不可不慎。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很不錯,早睡早起確實是神給人的命定。當然利用早晨的時間先有晨興會更好,願大家都晨晨復興、日日得勝。  作者:吳琬瑜.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390           2008/01
相關關鍵字:晨型人/早晨/早睡早起/早起商機/生活革命/時間管理/王永慶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台灣推估有10萬人,正受間質性膀胱炎所苦,而且九成病人是女性,姊姊妹妹注意了! 文.林芝安 2007/11 康健雜誌 108
很少見有這樣一種疾病,症狀很普通,頻尿、夜尿或下腹脹痛,卻找不出病因,吃了一堆冤枉藥,甚而被視為神經質或精神出問題,轉到身心科,搞得身心俱疲。這稱為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35歲以上的女性。「從1908年德國醫師Nitze確認這疾病以來,到現在仍是泌尿科學上的一個謎,」萬芳醫院婦女泌尿科主任謝卿宏表示,因為病因不明,很容易被誤診,病人有苦難言。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日來氣溫爬升,日曬機會增加,體表水分也快速蒸發。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此時是膀胱炎的好發季節,應 隨時 補充水分、勿憋尿,多攝取當季蔬果,如西瓜、水梨、芹菜等。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郭漢崇則提醒,間質性膀胱炎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如西瓜、水梨和蔓越莓等會使尿液PH值過酸的食物,恐加重症狀。
膀胱炎與間質性膀胱炎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院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張家駱

得癌症的應該不會是我吧?  

在今天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癌症早已名列國人死亡十大原因的第1位,雖然大家都希望自己不會得癌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幸運。相對的癌症在今天已非絕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完全痊癒並非夢想,尤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及高危險群家族更是重要。自民國83年以後,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高居癌症第3位,在男性人口中,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女性則僅次於子宮頸癌與乳癌。

我是不是屬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有一些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這一些人我們稱之為高危險群,可以依據年齡、個人病史及家族史,來粗略估計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機率。這群人包括: 1.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罹患大腸直腸癌者。 2.大腸腫瘤患者。 3.曾患大腸息肉者或是父母兄弟姐妹被發現有息肉群症者(息肉數在100個以上)。 4.家族曾患有腺癌者(如肺、腸、胃、卵巢、甲狀腺、乳癌)。 5.過去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經手術治療後的患者。 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7.曾患乳癌或甲狀腺癌者。 其次年齡本身就是一個危險因子,年齡在50歲以上,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比年輕人為高。

大腸直腸癌是如何形成的?

醫學研究認為大腸直腸癌形成的模式,是從正常的大腸黏膜經腺瘤階段再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簡而言之,由正常粘膜變成良性腺性息肉,假以時日再成為大腸直腸癌。有些研究顯示,在診斷腺瘤同時發現其它部位腺瘤的比率約50%。而在大腸已切除所有息肉後的檢查中,不同部位的再發生率高達30%,近年來已經證實由內視鏡移除良性大腸直腸癌,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甚至死亡率。

高危險群的我該怎麼辦?

簡單一句話「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

對無症狀的危險群篩檢方式包括: 1.大便潛血反應測試:早期實驗已證實,利用大便潛血反應可以測到很高比率的早期癌症。而所謂潛血的反應,是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腸出血現象。 2.肛門指診和硬式乙狀結腸鏡:在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包括肛診及硬式乙狀結腸鏡,半數的直腸癌位於肛門指診可檢查出的範圍內,而約半數的大腸直腸癌位於硬式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出的範圍。

對篩檢呈陽性患者的診斷評估,需進一步對全部大腸做完整檢查,檢查方式包括: 1.大腸鋇劑X光檢查:是最常用於評估大腸問題的檢查之一。診斷小的腺瘤或癌症時用雙對照鋇劑灌腸攝影,優於一般的鋇劑灌腸攝影。 2.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是評估和治療大腸癌利器,研究發現大腸鏡檢查比鋇劑攝影有較高的敏感性,經常被運用在大腸鋇劑檢查有不正常的再確認,同時可完成組織切片和息肉切除。

做大腸鏡會不會很難過?

大腸鏡是較侵入性的檢查,病人心理上易生恐懼,但在檢查過後整體而言一般病人還是相當可以接受。進行檢查之前需先服用輕瀉劑和灌腸,以清除腸道中殘存的糞便,增加診斷的正確性,同時檢查之前會幫病人施打藥物,以減低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在有經驗的直腸內視鏡科專科醫師和病人的良好配合之下,才能提高全大腸檢查成功率,進而達成追蹤檢查的目的。

大腸直腸癌會有什麼症狀表現?

一般而言,腫瘤的位置不同,引發的症狀也會不一樣,甚至有些病人一直到腫瘤末期症狀仍不明顯。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及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以大便習慣改變最常見,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直腸癌以肛門出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和裡急後重次之。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疲倦、厭食和體重減輕,這些情形可能與轉移部位有關。肝臟轉移可能以在上腹疼痛和黃膽表現,肺部轉移病人可能以咳嗽和肋膜積水來表現,背痛、持續性骨頭疼痛可能是癌症骨頭蔓延或腹主動脈旁的淋巴腺轉移的表現,癌細胞也可能轉移至腦部或其它較罕見的部位,所以有類似症狀表現或疑問時,就應該請教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診斷。

展望 醫療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癌症早已不是絕症,尤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長期且健康的存活早已不是夢想。高危險群的病人如何規劃的進行篩檢在癌症初期,亦或是息肉尚未變化之前就能切除根治,才能在20世紀末,早日將國人健康大敵排除在十大死亡原因之外。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醫學院護理系陳靜敏副教授

放射線治療是癌症治療極為重要的利器之一,然而有部分民眾由於對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並沒有正確的認知,因而產生恐懼及排斥的心理。本文就接受放射線治療,一般應注意的事項作一簡單的說明,希望能藉本文消除大家的疑慮。

1. 針對所有的照射部位而言,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皮膚乾燥、發癢發紅、成褐色、皮膚顏色比平常黑為常見的副作用。在治療及治療 3 週內都不要用肥皂洗,為避免影響療效,更不可擦油膏、藥粉或乳液。照射部位應避免照到陽光。治療部位不要摩擦、用力擦洗或搔抓,如果皮膚起疹子須告訴醫生,通常這症狀是短暫的,於照射停止後數週即會消失。毛髮脫落與照射部位有關,影響包括鬍鬚、眉毛和體毛等,通常照射停止 3 個月後會再生,新毛髮較細、與以前的顏色不同。此外病患一般都會感到極度疲勞、虛弱,這是正常的反應。如出現腸胃消化障礙,必要時得額外的靜脈注射,以補充營養。

2. 照射部位在頸、頭、口腔、咽喉、胸部時

會產生喉嚨痛、口腔痛、紅舌、嘴巴有白點等症狀,於治療後 2-3 週開始, 5 週減輕,治療結束後 4-6 週消失。嘴巴乾,於治療 3-4 週後開始,可使用蘇打水漱口,或使用人工唾液。味覺喪失或改變、味蕾被破壞,在治療 3-4 週開始,治療結束 3 -3 個月恢復正常。使用蛋、牛奶代替肉,以補充蛋白質。接受放射線治療前應徹底檢查牙齒,進食後用蘇打水漱口,軟毛牙刷刷牙,不要使用牙線,並依醫囑使用氟軟膏,預防齲齒。照射腦部可能會使耳垢變硬和聽力減損。根據照射部為和劑量會導致鬍鬚、胸毛短暫或永久消失,照射腦部有時會使頭髮脫落,但這是短暫的情形,可以使用假髮。照射部位在乳房腋窩或乳房時皮膚會乾燥、癢,治療後 3-4 週開始,如果癢持續,必須保持通風,治療結束後 2-3 週會有黃色分泌物,有時在治療結束 2-3 週後皮膚會更糟, 4-6 週後才會恢復正常,於治療結束 1 個月內不可穿義乳。

3. 照射部位在腹部時 照射部位在上腹部時,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之現象,這時宜採少量多餐、建議冷食,減少吃牛奶和低脂食物。照射部位在下腹部時,可能會出現腹瀉,通常發生在治療後第 4 週,可能造成一天 1-2 次軟便到 10 次水便,噁心、腹部痙攣、腸蠕動造成腸子灼熱感。這時可以一開始治療就進食低渣食物,如腹瀉嚴重則應看醫生治療腹瀉。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庚護理專科學校生物醫學組營養學科 許青雲講師

前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六年的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仍然偏高(占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名)。然而有些大腸癌的病患在進行部份腸道及肛門切除手術後,必須在在體表造一切口與腸道相通(俗稱人工肛門),使體內廢物得以順利排出。雖然人工肛門的裝設解決了病患排除糞便的問題,但畢竟仍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能完全控制排便的過程,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衛教方針讓病患學習處理排便問題。本文僅從飲食保健的角度來探討,選用合適的食物讓病患獲得最好的營養支持,一方面讓病患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避免因裝設了人工肛門後所產生副作用,另一方面更可避免產生營養不良的現象影響癌症的治療。

避免攝取容易產生異味以及產氣的食物

一般人在吃過飯以後,食物經過腸胃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廢物會經由直腸,最後從肛門排出。因為人工肛門不同於正常的肛門部位有擴約肌在調節糞便的排出,因此病患必須在體表造口的部位裝設一個袋子隨時可承接由腸道所排出的廢物。也正是因為如此,不良氣味的散發可能成為病患最頭疼的問題了。

不良氣味的產生通常來自於脂肪痢或是腸道的細菌將某些特殊的食物發酵,產生弱酸性且令人不適的氣味,因此在飲食攝取上儘量避免這些容易產生異味的食物,包括:玉米、乾豆、洋蔥、甘藍菜、魚類以及香辛類的調味品。此外,裝設人工肛門的病患也儘量減少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包括:黃豆類、青花椰菜、小黃瓜、韭菜、青椒、扁豆、蘿蔔、豌豆、蘋果、哈密瓜以及西瓜等食物。

避免攝取容易引起腹瀉的食物

由於腸道功能的不完整,因此人工肛門的病患比起正常人更容易產生腸胃道的不適,尤其是腹瀉。如果出現腹瀉的症狀,則改攝取低渣飲食(低纖維、少油炸、質地軟且不含乳糖的均衡飲食),同時並給予含鈉、鉀高的溶液來補充喪失的水份以及電解質,例如果汁、去油的肉湯等,而後依病患的狀況和對食物的接受性,慢慢的恢復到正常飲食。此外,在手術過後應避免攝取纖維含量過高的蔬菜,食物應充分咀嚼,以避免造成糞便體積過大而阻塞造成不適。

均衡飲食常保健康,減少併發症降低死亡率

以上所描述的是一般在裝設人工肛門的病患較容易發生的臨床營養問題,病患只需要在平時生活中稍加配合注意,即可享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質。 此外,癌症病人更需注重營養的均衡攝取,研究指出:癌症病人體重下降及營養狀況的不良往往使其存活率下降、對治療過程的耐受力變差以及導致手術後併發症增加,因此均衡的飲食是不容忽視的。在熱量的攝取上,以滿足每公斤體重約35大卡為基本(視癌症病人狀況而調整),營養素的攝取上應注意礦物質以及維生素的補充。研究顯示:迴腸造口的病人通常因為蔬菜水果的攝取較少,而導致維生素C缺乏;若是迴腸終端被切除的病患,則需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因為腸道內原本有許多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製造維生素B12;此外在迴腸造口處若損失較多的水份,病患的尿量往往會減少,容易有腎結石的發生,因此在水份的攝取上必須足夠。 大腸癌的病人如果因為化學治療而出現厭食、噁心、嘔吐的現象,則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在烹調上儘量滿足病患的胃口,避免太冷或太熱的食物。依據病人對食物的接受能力做飲食指導,切記勿聽信坊間飲食偏方,因而矯枉過正,嚴重偏食造成營養不良。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劉俊煌醫師  

大腸直腸癌在很多工業化的國家是第二高死亡率的癌症。大腸直腸癌固然仍以手術為主要治癒的手段,但化學治療對穿透腸壁、有淋巴腺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 , 仍然有延長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的功能。 化學治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應用可分為輔助性和紓解性兩種。

輔助性的化學治療通常應用於大腸直腸癌手術後,表面上已沒有可看見的腫瘤,但實際上極有可能已有微視轉移的情形下。在大腸癌方面,有淋巴腺轉移的情形下,可使五年的疾病不復發比例由 44% 提高到 61% 。美國 NCI 1990 年的大腸直腸癌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共識會議就把  5-FU+ Levamisole 的化學治療當作是有淋巴腺轉移的大腸癌的標準輔助性治療。另一方面,穿透腸壁但沒有淋巴腺轉移的大腸癌,化學治療可以使七年的疾病不復發比例由 71% 提高到 79% ,但是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在這種情形,有沒有不利的預後因子,如:血管侵犯,開刀前  CEA 腫瘤標記的增加,組織學上的不分化,細胞週期的高合成相,將成為要不要做輔助性化學治療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直腸癌方面,穿透腸壁但沒有淋巴腺轉移和有淋巴腺轉移的直腸癌,化學治療加上骨盆腔放射線治療可使五年的疾病不復發比例由 37% 提高到 59%

至於紓解性的化學治療,通常應用於有淋巴腺以外的轉移。整體來說對生命的延長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是有幫助的。至於紓解性的化學治療的效用常決定於病人的生活能力和所用的化學治療組合。病人在還沒有症狀之前就接受化學治療要比有症狀之後再接受化學治療會較長的症狀存活時間。有好幾個研究報告都表示以 5-FU 為骨幹的化學治療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其中包括整體情況的改善,體重的增加和症狀的減輕和痛得舒緩。   

化學治療組合的選擇:雖然 5-FU 在過去 35 年仍然是大腸直腸癌化學治療的主幹,但傳統的單獨 5-FU 短時間注射反應率非常低,因此許多臨床試驗努力尋找最有效的處方組合。  

5-FU 的調節:好幾個臨床試驗都顯示,比起 5-FU 的單獨使用,不管是每週或是每月的投與, 5-FU 加以調解的治療都比 5-FU 單獨使用,反應率能有效的提高。此外,發現每月 5-FU 加上 Folinic acid 的調節劑的治療,能有效的增加存活時間,並減輕症狀。至於 Folinic acid 作為 5-FU 的調節劑時,低劑量( 20mg/m 2 )與高劑量 (200-500mg/m 2 /day) 是一樣有效的。 Interferon 也被作為 5-FU 的調節劑,但效果並不比 Folinic acid 好。

5-FU 的連續輸注: 5-FU 的連續輸注能增強劑量的強度,減少血球毒性,並加倍反應率,但整體而言,對存活時間並無顯著地的增加。一項隨機的臨床試驗顯示, 5-FU ± Folinic acid 的連續輸注比起短時間注射並不能有意義的增加存活時間。但每兩個禮拜高劑量 5-FU48 小時連續輸注,比起每月短時間的 5-FU+Folinic acid 能增長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並減少化學治療的毒性,但對整體的存活時間並無顯著遞增加。

化學治療的用藥組合,目前仍以  5-FU 為骨幹加上如 Folinic acid 的調節劑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組合。如 5-FU 加上 methyCCNUCisplatin ,但並沒有顯著的好處。 Oxaliplatinplatinum 的同類物,最近報告 5-FU+Folinic acid+Oxaliplatin48hrs 輸注,對之前 5-FU+Folinic acid 治療失敗的病人,尚有 50% 的反應率。其隨機臨床試驗現正進行中。   

近年來治療大腸直腸癌的藥物也有許多新的發展,其中如  Raltitrexed, (Tomudex) 一種胸腺核甘酸合成酵素的阻斷劑,和 Irinotecan ,一種 Topoisomerase I 的阻斷劑都可能在未來的化學治療的用藥的組合佔有重要的地位。 Raltitrexed 在轉移的大腸直腸癌隅每月投與的 5-FU+Folinic acid 有同樣的效能,且有較低的黏膜發炎和血球毒性。現有臨床試驗正在比較 Raltitrexed5-FU+Folinic acid+Oxaliplatin 的效果。 Irinotecan 的好處在於與 5-Fu 無交叉抵抗性,可用於 5-FU 治療失敗的病人。 以上所說的化學治療,是某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將會隨著更多的臨床經驗和試驗來修正或而更可信。化學治療的施予,是需要請教專業醫師依病人現況去判斷的。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     黃經民醫師、許文林主任

流行病學概況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民國八十六年所公佈的(民國八十三年)癌病統計報告,結腸與直腸佔台灣地區十大癌病之第五位。每十萬人口有 18.26 人罹患此病,同時佔男性與女性十大癌病之第三位,也是女性十大癌病發生率之第三位,佔所有癌病死亡率第四位。其中男性與女性之比例是 1.81

臨床症狀與診斷

結腸與直腸癌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疲倦、腹部腫塊,及貧血等。在診斷方面,詳細的詢問患者病史與物理檢查(含直腸指檢)對於病情診斷非常重要。放射診斷方面的檢查必須包含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靜脈腎臟攝影,及胸部 X 光照像。此外,大腸及膀胱內視鏡檢查、組織切片病理化驗、肝臟掃瞄、胸部超音波、血液尿液常規及血液生化檢驗都是完整的診斷步驟所不可或缺的。手術前後血液中癌胚抗原( CEA )腫瘤指標濃度之追蹤測定可作為疾病是否復發或轉移之參考。但有時癌病復發產生的症狀在 CEA 值升高之前即已發生,且直腸癌復發時只有 25% 患者的 CEA 值會上升。因此, CEA 值可作為疾病進展的參考之一,但並非是唯一的依據。

直腸癌的病理型態大部份為中等程度分化良好之腺癌。在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合併有淋巴結轉移。同時具有病理形態分化不良及有淋巴結轉移之患者復發之機率很高,因此這兩種指標也有助於決定哪一類的患者需接受手術後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

治療

1. 手術治療

大部份病人最初是以手術切除為治療模式。手術是以切除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為目標,若腫瘤位於離肛緣 6-8 公分以上之中下段直腸,手術方式為前式切除,若位於離肛緣 6-8 公分以內之中下段直腸,手術方式為經由腹會陰切除。

2. 放射線治療

包含手術前、手術後,及手術中放射線治療。 手術前之放射線治療可減少手術中癌細胞之擴散,也可以將無法切除之巨大腫瘤經由照射減少體積使手術切除變為可行;其他之益處包括減少局部復發率,較手術後放射治療對小腸之副作用較少。缺點是放射線治療後大約要等 4-6 週才能進行手術,因此會延遲手術時機。

手術後放射線治療之目的在消除手術所無法去除之病灶進而減少復發率,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可精確地說明是否有淋巴轉移、殘存腫瘤、手術切除範圍、細胞分化等詳細情形,並找出有高復發可能性之患者,使手術後放射治療較手術前有更多參考資料,提高局部腫瘤放射線劑量,因而使治療更為周全。但是手術後由於血管分佈改變,可能會使癌細胞之放射敏感性降低。手術後也會由於粘黏等因素,使小腸的副作用增加,且對於已擴散出去之癌細胞手術後之放射治療並無太多效果。目前大部份的文獻報告顯示手術後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 MAC 分期( modified Astler-Coller stageB2B3 以及 C1-C3 期患者約 20% 的復發機會。一般而言,手術完全切除的 MAC B2-B3C1-C3 期之患者若接受術後放射及化學藥物,對於局部控制率及存活率都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局部廣泛之直腸腫瘤患者,手術中放射治療可以加強體外放射治療之效果。無法切除之患者先以體外放射治療 5040cGy 使其成為可切除之腫瘤後,再以手術切除,並於手術中,在原病灶或殘存腫瘤上輔以 1000-2000cGy 放射線治療,三年之實際總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分別約是 60%87% ,手術後沒有及仍有殘存腫瘤者之實際存活率分別約是 70 %及 30 %。

復發及轉移

在可能發生復發之高危險患者接受二度手術探查或再治療時,約有 70% 患者有轉移或復發癌病,這其中約有 45% 患者僅有局部復發或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約 90% 患者除了局部復發或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外另有其他處所之轉移病灶。一般說來大約有 30% 接受手術切除之直腸癌患者會發生遠處轉移,大部份轉移到肝、肺,與腹膜。

副作用

一般而言,術後放射線治療所引起之慢性副作用並不常見。接受 4500cGy 以下照射量之小腸因放射線引起之發炎,阻塞等腸道併發症十分少見。

放射線治療之正確觀念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民國八十六年所做的統計,台灣地區之結腸與直腸癌患者中以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者佔 58.99% ,而以放射線治療為治療方式之一者卻只有 4%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的治療上應用極廣,國人常因擔心所謂副作用的問題而拒絕接受正統的醫學治療,結果白白浪費了許多金錢且延誤了病情,加上許多醫師對放射治療的基本觀念不足,並以所謂保守或消極的方式治療患者,以致許多患者病情發展到相當嚴重時才開始接受或甚至拒絕放射治療,對於病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一件事。事實上,在台灣地區仍有相當比例的直腸癌患者原應接受但實際未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果能鼓勵這些患者接受治療,相信對於增進癌病治療結果大有助益。至於一般患者或醫師所擔心之副作用問題,事實上,其發生之比率及嚴重性並不如想像中嚴重。且一味擔心副作用因而忽略治療之正面意義或四處求取偏方,可說是捨本逐末。放射線治療在直腸癌患者之使用極廣,包括單獨放射根除性治療,手術前或手術後治療,手術中或補救性放射治療,及姑息治療。放射治療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可增進患者之局部控制率、存活率,並解除病人的痛苦。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