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辦公室的鬥爭,領導人責無旁貸,不應在組織內搞恐怖平衡,放任部將由競爭轉為鬥爭。
說到諸葛亮的用人策略,至少有一個敗筆,一個遺憾。敗筆指的是錯用馬謖,以致兵敗街亭,北伐首戰失利,遂有「揮淚斬馬謖」的戲碼;遺憾指的是諸葛亮生前未能擺平魏延、楊儀之間的敵對關係,以致諸葛亮病逝後,魏延不滿退兵安排,做出被視為「叛變」的舉動,後來魏延被殺,蜀漢平白折損一員猛將。
逾越競爭與鬥爭的界線
魏延是個火爆浪子,性格高傲,別的將領都避而讓之,不想和他衝突,只有楊儀不買他的帳。兩人水火不容,好幾次魏延在楊儀面前揮劍比畫,嚇得楊儀淚流滿面,幸好另一位臣子費禕在場居中調停,衝突始終沒有擴大。
魏延、楊儀不合,諸葛亮引以為憂,卻苦無對策,也因為愛惜他們的才幹,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靠著諸葛亮的威嚴與費禕的調節,楊儀和魏延雖然處不好,一文一武,各盡其職,還算平和,但兩人不和的隱憂,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吳國孫權便洞悉這點,有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孫權提到魏延和楊儀,說他們是小人,「一旦諸葛亮不在了,一定禍害無窮。」
孫權是內行人,他知道蜀漢出現領導人最擔心的「辦公室鬥爭」。
「競爭而不鬥爭」是美麗的口號,然而只要有組織,就會有競爭。良性的競爭是好事,可以刺激組織成員進步,增強團隊戰力。但競爭和鬥爭的界線靠得太近,一不小心就跨越過去,只要加了幾分私心,多了忿忿不平的意氣用事,少了團隊榮譽心和顧全大局的理念,競爭就變成鬥爭。鬥爭鬥到太難看,便不顧整個團隊,這就是我們常在媒體看到的「朝野惡鬥」四個字。
調解意氣之爭的藝術
諸葛亮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在馬超投降,被封為平西將軍之後,關羽不悅,寫信問諸葛亮,馬超的能力可以和誰相比?諸葛亮深諳人情,講了一堆好話,就說馬超這個人文武兼備,氣概過人,堪稱一世豪傑,但頂多和張飛相比,比關羽您差遠呢。關羽看了回信,洋洋得意,把諸葛亮的信讓大家傳閱。諸葛亮像哄小孩般,說幾句好話,便未雨綢繆,化解未來可能的內部不和。但通常要擺平氣燄甚高的人,沒那麼容易。另一位臣子費詩的做法較為正統。
劉備稱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費詩奉命擔任使者。關羽本來很高興,但聽說他看不起的黃忠也被封為後將軍,非常惱怒,他放話說:「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老兵指的是黃忠,大丈夫當然是關羽自己。
費詩以蕭何、曹參為例說,他們年輕時就和劉邦關係很好,而陳平、韓信亡命天涯,後來才投靠而來,劉邦得天下之後,論官位高低時卻以韓信最前,沒聽說蕭何、曹參有什麼怨言。「若論情意輕重,黃忠和您哪能相比?漢中王(劉備)和您休戚與共,禍福同受,您不該太計較官號和俸祿。」關羽聽進去了,不再反彈。
提醒雙方顧全大局
費詩的做法很對。職場權力鬥爭絕非好事,若處理不當或太慢,演變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戰爭,更是不幸。通常公司內有此情形,人資部門可以採取若干措施,例如強化溝通、化解誤會,找兩人心平氣和,坐下來好好談談。讓他們傾聽、訴說,相互對話。最後,提醒雙方顧全大局,體認公司的營運目標,莫再淪於個人之爭。
對於魏延、楊儀的紛爭,諸葛亮做了什麼,史書記載不全,但看來並無令人滿意的調停。等諸葛亮一死,遺命由楊儀調度退兵一事,魏延不服諸葛亮退兵的指示,更不服楊儀指揮的安排,於是兵戎相見,惜因不得部屬支持而被殺,落得個叛變惡名。愈來愈多史家相信,魏延並不像《三國演義》所說的「天生反骨」,更談不上「諸葛遺計斬魏延」,純粹是魏延、楊儀內鬥的結果。
消弭惡鬥,領導人責無旁貸
藺相如相忍為國,任廉頗批評謾罵,也不計較。廉頗知道真相後,羞愧得無地自容,負荊請罪,將相和,贏得美名。但藺相如、廉頗這種組合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很難奢求每位組織成員都這麼懂事,這麼有修養。消弭辦公室的鬥爭,領導人責無旁貸,最令人不齒的就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勢,在組織內搞恐怖平衡,放任部將由競爭轉為鬥爭,害慘組織。
主管要做的事,是提出願景,讓大家去追求,使團隊以目標為念,以大局為重,互相競賽,私人之間再多的不平不和,都因此而壓抑、化解。
逾越競爭與鬥爭的界線
魏延是個火爆浪子,性格高傲,別的將領都避而讓之,不想和他衝突,只有楊儀不買他的帳。兩人水火不容,好幾次魏延在楊儀面前揮劍比畫,嚇得楊儀淚流滿面,幸好另一位臣子費禕在場居中調停,衝突始終沒有擴大。
魏延、楊儀不合,諸葛亮引以為憂,卻苦無對策,也因為愛惜他們的才幹,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靠著諸葛亮的威嚴與費禕的調節,楊儀和魏延雖然處不好,一文一武,各盡其職,還算平和,但兩人不和的隱憂,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吳國孫權便洞悉這點,有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孫權提到魏延和楊儀,說他們是小人,「一旦諸葛亮不在了,一定禍害無窮。」
孫權是內行人,他知道蜀漢出現領導人最擔心的「辦公室鬥爭」。
「競爭而不鬥爭」是美麗的口號,然而只要有組織,就會有競爭。良性的競爭是好事,可以刺激組織成員進步,增強團隊戰力。但競爭和鬥爭的界線靠得太近,一不小心就跨越過去,只要加了幾分私心,多了忿忿不平的意氣用事,少了團隊榮譽心和顧全大局的理念,競爭就變成鬥爭。鬥爭鬥到太難看,便不顧整個團隊,這就是我們常在媒體看到的「朝野惡鬥」四個字。
調解意氣之爭的藝術
諸葛亮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在馬超投降,被封為平西將軍之後,關羽不悅,寫信問諸葛亮,馬超的能力可以和誰相比?諸葛亮深諳人情,講了一堆好話,就說馬超這個人文武兼備,氣概過人,堪稱一世豪傑,但頂多和張飛相比,比關羽您差遠呢。關羽看了回信,洋洋得意,把諸葛亮的信讓大家傳閱。諸葛亮像哄小孩般,說幾句好話,便未雨綢繆,化解未來可能的內部不和。但通常要擺平氣燄甚高的人,沒那麼容易。另一位臣子費詩的做法較為正統。
劉備稱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費詩奉命擔任使者。關羽本來很高興,但聽說他看不起的黃忠也被封為後將軍,非常惱怒,他放話說:「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老兵指的是黃忠,大丈夫當然是關羽自己。
費詩以蕭何、曹參為例說,他們年輕時就和劉邦關係很好,而陳平、韓信亡命天涯,後來才投靠而來,劉邦得天下之後,論官位高低時卻以韓信最前,沒聽說蕭何、曹參有什麼怨言。「若論情意輕重,黃忠和您哪能相比?漢中王(劉備)和您休戚與共,禍福同受,您不該太計較官號和俸祿。」關羽聽進去了,不再反彈。
提醒雙方顧全大局
費詩的做法很對。職場權力鬥爭絕非好事,若處理不當或太慢,演變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戰爭,更是不幸。通常公司內有此情形,人資部門可以採取若干措施,例如強化溝通、化解誤會,找兩人心平氣和,坐下來好好談談。讓他們傾聽、訴說,相互對話。最後,提醒雙方顧全大局,體認公司的營運目標,莫再淪於個人之爭。
對於魏延、楊儀的紛爭,諸葛亮做了什麼,史書記載不全,但看來並無令人滿意的調停。等諸葛亮一死,遺命由楊儀調度退兵一事,魏延不服諸葛亮退兵的指示,更不服楊儀指揮的安排,於是兵戎相見,惜因不得部屬支持而被殺,落得個叛變惡名。愈來愈多史家相信,魏延並不像《三國演義》所說的「天生反骨」,更談不上「諸葛遺計斬魏延」,純粹是魏延、楊儀內鬥的結果。
消弭惡鬥,領導人責無旁貸
藺相如相忍為國,任廉頗批評謾罵,也不計較。廉頗知道真相後,羞愧得無地自容,負荊請罪,將相和,贏得美名。但藺相如、廉頗這種組合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很難奢求每位組織成員都這麼懂事,這麼有修養。消弭辦公室的鬥爭,領導人責無旁貸,最令人不齒的就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勢,在組織內搞恐怖平衡,放任部將由競爭轉為鬥爭,害慘組織。
主管要做的事,是提出願景,讓大家去追求,使團隊以目標為念,以大局為重,互相競賽,私人之間再多的不平不和,都因此而壓抑、化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