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背痛,再痛不難。下背痛的發生率高,復發率也高,唯有從日常生活做起,為自己的下背痛想辦法,才能有效拒絕下背痛,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銘川強調。
綜合中西醫和國內外研究建議,《康健》整理出下背痛自救和預防守則:
a. 與背痛作朋友:一位藝文界名人因椎間盤突出手術後,疼痛仍然如影隨形,總在他突然起身、搬一落書、彎腰時用痛提醒他要愛護背部,彼此才能和平相處。
b. 正確體態和姿勢最重要
■站
維持適當的腰椎前彎角度,久站時應該經常換腳,或者利用踏腳凳調整重心。彎腰駝背都會增加脊椎壓力,鞠躬姿勢最不好,脊椎必須承受比站立時多5倍壓力。
■坐
座椅高度要能讓雙腳著地,膝蓋成90度角,肘關節也呈90度彎曲,最好有把手可以讓手肘靠著,椅子太軟容易讓身體陷進去而彎曲腰椎。利用靠背或腰背墊減輕脊椎壓力。
■臥
躺下是背部最舒服的姿勢,利用枕頭、毛巾或墊子讓身體處於最放鬆姿勢,好好休息。平躺時膝蓋微彎,或在膝下墊個小枕頭。側臥時可在兩膝間夾一個小枕頭。最好不要趴著睡,以免增加腰椎的壓力。
c. 要動才不痛
英國的研究顯示,因為下背痛離開工作的時間愈久,重返職場的機會就愈小。並且,不論急慢性下背痛,臥床休息不是最好的治療,有時會更糟。若躺下來比較舒服,記得不超過兩天。最好方法是儘快動起來,維持正常作息,上班、做飯、遛狗、逛街,當然不要太勞累。
d. 時時為背部省力
注意生活細節,背部就可省不少力。在家要提、搬重物,或者抱小孩時,儘量靠近自己身體,屈膝而不彎腰,蹲下來再抱或提起來。
拿高處的物品,用梯子或凳子墊高,不要墊腳。揀地上的東西,走過去,蹲下來揀。使用吸塵器時,身體維持挺直,吸塵器吸頭儘量接近身體,小面積吸塵。穿鞋子要坐下來,挺直腰去穿。
進入車子應該用手支撐,座椅距離不要太遠,腰部用背墊或靠枕支撐,長途開車應該每小時下車活動5分鐘後再上路。外出購物儘量用推車取代籃子或背袋,把東西分兩手提,或是放到雙肩背包,讓重量平均。長時間打電腦,要用鬧鈴提醒自己起身動一動。
e. 為壓力找出口~許多研究顯示,壓力會加重下背痛,要不痛,得先想辦法減壓。
f. 減肥:搬重物容易下背痛,身上多背幾十公斤體重的人也是如此,有些人減肥後,背痛也跟著不見。

g. 戒菸:抽菸會影響背部血液供應,減少腰肌營養供給,受傷組織修復得慢。
h. 睡舒服的床:硬板床對下背痛沒有幫助,舒服的床不會軟得讓人沈下去,也不會硬得讓人難受,適當的床墊是躺下去腰部下沈約3公分,最舒服的枕頭高度是6~9公分,軟而富有彈性。
i. 別學神農試百草:下背痛原因很多,每個人狀況不同,不要輕易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品。
j.用運動擊退背痛:美國運動醫學會的研究指出,背痛常和沒有運動習慣畫上等號。英國的研究發現,有下背痛的人,做運動(伸展、低運動量的有氧運動)比做復健的效果好,復發機率比較小。
若覺得有氧運動負荷太重,可以先從瑜伽、太極拳、土風舞等開始,或者做一些伸展運動。
有氧運動可以慢慢培養,例如健走,從平坦地面開始,漸漸走遠一點、走長一點。游泳更棒,自由式是最好的背部伸展運動。當背不痛時,騎單車是維持背部曲線的好運動,記得挺直腰桿,像騎馬姿勢一樣對腰部肌肉最好。舉重是下背痛的禁忌運動。
《天下雜誌》的總主筆吳迎春,在跌打損傷、拔罐按摩兜了一圈後,仍受背痛之苦,她決定靠自己,綜合書籍和專家建議設計的一套背部運動,每天40分鐘,連續兩年不輟,之後天天游泳,背痛從此遠離。
護背運動
這些運動的目的維持正確脊椎弧度,增加腹部和背部肌肉與韌帶柔軟度,強化肌肉力量。
A. 平躺仰臥
1.平躺,屈膝,將膝蓋抱到肚子,慢慢放下。重複10次。
2.平躺,屈膝併攏,將骨盆和及雙腿先往左搖,再往右搖,重複10次。
3.平躺屈膝,雙手抱頭舉起,背部貼住地面,數5秒後放下,重複5~10次。
B. 俯臥
1.趴著,腹部平貼在床或地面,頭偏一邊,雙臂放鬆。接著手肘撐地,上半身挺起,維持2分鐘,重複5次。
2.趴著,腹部平貼在地,一腿慢慢往後舉起,數到5放下,重複5次,換另一腿同樣做5次。
3.低頭看著地面,拱起背部數到5秒,接著胃部朝下挺,同時抬頭數到5。重複10次。
4.右手往前儘量伸直,同時抬起左腿往後伸直,數5秒後放下,換對側肢體做, 重複10次。
5.雙手往前伸直,手掌貼地,鼻子也貼地,(類似膜拜),收回來,重複10次。
參考資料:長庚醫院《防治腰酸背痛手冊》、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銘川、主治物理治療師林訓正,http://www.backpain.org
下背痛是很常見的毛病,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下背痛的經驗,根據美國1995年的一項統計,下背痛佔門診常見疾病的第五名。幸好大部份的下背痛(約97%)大都是因用力不當、姿勢不對、背肌扭傷、腰椎韌帶拉扯所造成的疼痛,並不需要手術。
其中有小部份是腰椎退化引起的,更小部份是椎間盤脫出、腰椎壓迫性骨折,和腰椎退化造成的椎間管狹小。除了這97%外,還有小於1%的機會是腰椎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感染或僵直性脊椎炎,另外約2%是腹腔內其他疾病引起的,如骨盤腔炎、腎結石、胰臟炎等。
單純的下背痛主要是給與非類固醇的抗消炎藥物(NSAID)或肌肉鬆弛劑,以減輕疼痛,並可配合熱敷、輕輕按摩或復健等。其預後良好,約75~90%的人在一個月內會康復,但有6~10%的人會復發或演變為慢性下背痛。
治療方式改變
在1970年代,除了吃飯及上廁所外,絕對臥床休息是治療方法之一。記得我在波士頓當住院醫師時,有位朋友因下背痛而無法上班。我就要他在家裡臥床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後我去他家探視,他一站起來就昏到了。原來是躺得太久,一起來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所以昏倒了。臥床治療觀念逐漸改變,後來認為只要臥床兩天即可。
而最近的建議是除非嚴重下背痛,否則不需要臥床,儘量維持正常作息,也不需要特別運動,只要不做對背痛有害的動作即可。比如不要在此急性期提重物、爬山或跑步等。多年前有位同事急性下背痛,但第二天就要去美國,不方便改期。於是讓他服用止痛劑,並且囑咐不得提重物。所以全程都是他太太把行李由機場的轉盤拖下、裝上推車,推著走。害得他一路低著頭不斷向太太說「阿里阿斗」,生怕人家知道他是由台灣來的。
平常沒背痛時務必要注意坐姿,背部要靠著椅背,不要癱坐在軟沙發上,且不要久坐,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走或伸展一下肢體等。
儀器檢查有盲點
醫生看到背痛病患時,經問診及檢查,如果沒有全身性疾病(如腫瘤、感染或外傷)的可能性時,並不需要照腰椎X光。因為X光顯示的是正常或退化性變化,與臨床症狀不見得能相符合,而且也不會改變治療方式。
單純的下背痛也不建議做腰椎磁振造影(MRI)。因為不少研究顯示沒有背痛的人做磁振造影時也有很高的比例顯示不正常,並不具臨床意義。
比如1994年美國加州一家醫院對98位20~80歲(男性50位,女性48位,平均年齡42歲)無下背痛的人做腰部磁振造影檢查。
結果只有36%的人是正常的,52%的人至少有一節椎間盤突出 (bulge),27%有局部脫出(protrusion),1%則明顯的脫出(extrusion)。
如果有神經症狀,而懷疑是腰椎間盤脫出(好發年齡30~50歲)或退化性的椎間管狹窄(好發於65歲以上)時,一般也是先由內科保守或物理治療,經過4~6週之後不見效果,或考慮要外科手術時,才會做腰椎磁振造影,以觀看其嚴重度。當然,有些神經症狀非常嚴重,如馬尾神經根受到壓迫造成大小便無法控制,或嚴重的腳無力或麻木時,則應及早做磁振造影檢查,及早開刀了。
總之,下背痛是神經內外科、骨科、復健科門診很常見的疾病。雖然大部份的治療效果不錯,但每位病患的病情不一,對活動量的需求有別,醫生的觀念、見解、經驗與其專科背景不同,加上很多人對背痛的治療也各有「撇步」,所以治療起來可是一門大學問呢!
(作者為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