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亞東醫院

乳癌的危險因子
1.
高危險群(致癌機率比一般高出4倍以上)
 一側乳房得過癌症

 二等親中有罹患乳癌之家族史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之細胞增生現象
2.
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

 第一胎生育在30歲以後
 未曾生育者
 停經後肥胖
 卵巢癌(未全部切除者)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
3.
略高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1.1-1.9)
 中量飲酒者

 初經在12歲以前
 停經在55歲以後
4.
可能危險因子(未確定)
 長期口服避孕藥

 更年期荷爾蒙補充者

女性頭號敵人-乳癌年輕化
在台灣,每815秒就有一人被醫師宣判罹患癌症;其中乳癌更連續4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好發率的榜首,並以每年7~8%的速度,持續增加中。不光是台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近年的報告也顯示,乳癌是目前全球女性最高發生率的癌症,每年有115萬名新增病例,佔全球罹癌總人數的10%
乳癌雖是女性的頭號敵人,但卻無需太過恐慌,日趨成熟與標準化的治療模式,已大幅提高了乳癌的治癒率。只是,近年台灣乳癌的年輕化趨勢,以及女性對定期乳房檢查的輕忽,值得重視。
據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的乳癌發生率10萬人中有48人,遠低於美國的每10萬人中110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歐美乳癌的發生率已過「高原期」,近年開始逐步下滑,而我國乳癌卻仍在「上坡」階段,發生率和人數持續攀升中。
我國近年罹患乳癌人口大幅提升,推測與現代婦女晚婚、不生育、不哺乳、飲食西化(高脂肪及高蛋白)等,導致月經週期次數增加有關「這些因素顯示,乳癌與荷爾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荷爾蒙(雌激素)與乳癌形成的關聯性已經證實,例如,西方婦女血中雌激素濃度高於東方婦女,乳癌發生率也是東方婦女的3~5倍:初經早、停經晚,或從未生育(懷孕期間會停經9個月)的婦女,因乳房細胞曝露在雌激素中的時間較長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較高;而脂肪組織會產生較多的雌激素,肥胖也被證實為乳癌的危險因子。反觀40歲前因病切除兩側卵巢者,因缺乏雌激素,罹患乳癌的風險反倒大幅降低。

乳癌年輕化
除了每年新增約6,000名乳癌患者之外,近年台灣乳癌「年輕化」的趨勢更令人憂心。國人罹患乳癌的高峰期為40~50歲,足足比歐美國家早了10歲,且每11位乳癌患者中,就有一位小於35歲,將近美國(3~4%)3倍,而曾經發生最年輕的乳癌患者,只有18歲。患者越年輕,與遺傳的關聯性越高」然而,台灣乳癌患者與遺傳的相關性,始終無法得到研究確認。
1994
年,乳癌基因包括BRCA1BRCA2等相繼被發現。根據歐美研究,帶有BRCA1基因者,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70~80%;帶有BRCA2基因者也有60~70%的罹患率。無奈台灣並沒有這兩種基因的大型篩檢和研究。據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估計,台灣婦女帶此基因的比例低於歐美國家,大約在5%左右(美國為10~15%),遺憾的是,東方人一旦帶此基因,發病機率可能又高又急,才會出現年輕化現象。又因為罹患癌症的年紀越輕,通常代表腫瘤惡性度較高、癌細胞侵襲性較強,預後也較差,更讓醫界擔憂。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罹患乳癌的年齡較輕呢?「可能是種族的關係」目前尚未找到真正的原因,但從亞洲黃種人近年都有此趨勢來看,應該與種族有關。

一種可以治癒的癌症
雖然發生率居高不下,年齡層又年輕化,所幸乳癌的治療成效相當不錯,是醫師口中少數「可以治癒」的癌症之一。目前乳癌的5年存活率(治癒率)將近8 (美國約85%),這樣的治療成果的確相當振奮人心。
乳癌在所有「實體腫瘤」中,算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拿乳癌和肺癌相較,全球每年新增115萬名乳癌患者,死亡人數約37萬人,換為肺癌,則是新增130萬人,死亡70多萬人,相形之下,顯然乳癌患者的生機大得多。
「除了延長壽命外,外科手術後的種種輔助治療,也有效減少乳癌後遺症,讓病患依舊可以擁有美麗的體型,和高水準的生活品質」。

荷爾蒙療法
目前乳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療法、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和荷爾蒙療法。
手術是乳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然而,在手術切除乳房腫瘤之後,超過8成的病人仍需要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來預防腫瘤的復發或轉移。
根據統計,乳癌患者在開完刀後23年內,會遭遇一個復發高峰期,必須嚴陣以待,審慎預防。事實上,乳癌也是目前所有癌症中,輔助性療法最成熟的癌症之一,其中最成功、最普遍的,首推「荷爾蒙療法」。
乳癌的致病機轉之一,是女性荷爾蒙對乳房/乳癌細胞的促進增生作用,而「荷爾蒙療法」便是針對此機制的療法。
「荷爾蒙治療具有全身療效、並且副作用最少,」早在一百多年前(1896)就有相關的醫學報告,英國的Beatson醫師在著名的The Lancet期刊發表以切除卵巢的方式,治療3位復發性乳癌的患者,效果顯著,只是當時並沒有荷爾蒙的觀念,完全憑經驗摸索。
雌激素藉由和雄激素「受體」結合,刺激乳癌細胞成長,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如「鑰匙和鑰匙孔」,一旦鑰匙插入鑰匙孔,開啟了大門,細胞內部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生物反應,因而加速病變產生。
因此,若在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檢體中發現荷爾蒙受體,表示兩者關係密切,醫師就會採用荷爾蒙療法,以阻斷雌激素與受體的結合,一種是想辦法佔據荷爾蒙受體,使之無法與雌激素結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婦女);另一種是直接阻斷雌激素的產生(適合停經後的婦女)
然而,去除雌激素雖然可以防止乳癌復發,卻仍有其他疑慮。對於未婚或尚未生育的婦女而言,在接受荷爾蒙療法期間內(至少五年),因雌激素不足,月經會減少,無法受孕,甚至有陰道乾燥、皮膚粗糙、潮紅冒汗等更年期症狀出現,讓患者覺得自己「不再是女人了」,心理上的挫折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但大多數乳癌病患為絕後患,仍選擇接受完整的療程。現代人晚婚,加上長達五年的時間不能受孕,很可能錯過生育黃金期,但臨床上仍有在治療後成功受孕生子的例子,像32歲就罹癌的知名主播馬雨沛,就是在完成治療後,先後產下11女的成功範例,年輕的乳癌患者不必過度擔憂。
然而「對於年輕的乳癌患者而言,這確實是心中最大的痛」,一般婦女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育,什麼時候生育,乳癌患者卻要在保命與生育間掙扎,還要取得男朋友或先生及家人的諒解與支持,心中的失落、猶豫,的確是其他癌症所沒有的。
今年30歲的林小姐在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考慮要和相交多年的男友提出分手「雖然男友不介意化療和荷爾蒙療法是否會傷害生育功能,但是未來的公婆並不知情」, 林小姐坦承疾病將是這段感情的最大變數。對於已生育或已停經婦女而言,接受荷爾蒙療法雖然沒有當媽媽的困擾與掙扎,但雌激素另具有保謢骨骼的功能,失去雌激素會導致關節疼痛、骨質疏鬆甚至骨折,仍必須小心處理。
3點不漏」
此外,乳癌的早期篩檢仍有待努力推廣。乳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零期乳癌5年的存活率接近100%,第一期亦有85%,可見「早期發現」仍是乳癌防治的重點。
預防與早期發現乳癌,不外3種方法,一個是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此外是平日的自我檢查,和定期健康檢查(包括醫師的理學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或X光攝影)
台灣婦女乳癌零期和一期的發現率,10年來雖從20%提升到30%,但和美國的60%相較,仍待努力;而美國每年投入乳癌防治的經費超過80億美元,大小城鎮廣設乳癌攝影設備和專科醫師,相形之下,台灣實在做得太少了,而民眾的輕忽無知更令人扼腕。
乳癌防治基金會在2005年曾經做過一項「台灣婦女乳癌認知調查報告」,發現25歲至50歲的婦女有8成以上未曾接受過乳房檢查,究其原因,不外是「沒時間」和「不擔心」自己罹患乳癌(高達6)
乳癌的治療效果比子宮頸癌好,但近年「6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在媒體及衛生主管機關強力宣導下效果較佳,反倒是乳癌的早期篩檢近年才漸受重視。早期乳癌很難經由觸診發現;效果較佳的乳房X光攝影,因東方婦女的乳房較小,用力壓夾就會產生極大的疼痛感,讓許多婦女做過一次後就視為畏途,將來乳房超音波檢查是否列入定期免費篩檢項目,應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6分鐘護一生外,別忘了還要『護上顧下,3點不漏』!」提醒婦女朋友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癌症防治的不二法門,乳癌當然也不例外。(摘自台灣光華雜誌 Vol 33 No5 May 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te  bear  的頭像
    cute bear

    cute bear 的部落格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