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一半女性心肌梗塞沒有症狀。如何避免被醫生忽略?哪些檢查非做不可?     2008/05 康健雜誌 114期
兩性專家經常譬喻,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不僅兩性相處學問多,醫學研究也紛紛證實,心臟病,男女更是大不同。
傳統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多以男性為主,畢竟男性本身就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但近年來,女性心臟病議題逐漸受到國際醫界重視,美國心臟學會(AHA)在2004年發起「Go Red For Women」活動,兩年後,世界心臟聯盟(WHF)也加入,並串聯全球26國共同推行女性護心運動。
美國每年因心臟病過世的女性約為乳癌的11倍,心臟疾病已然成為女性頭號殺手。在台灣,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女性死於心臟性疾病的總數約為乳癌加子宮頸癌的4倍。尤其50歲以上都會女性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就死亡的比率是同齡男性的兩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雷各托(Marianne J. Legato)指出。一項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發現,半數女性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時,事前毫無明顯症狀。
不只症狀不同,連評估、診斷、用藥都存在兩性差異。「這些是我們當年讀醫學院時所不清楚的,」基隆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楊甯貽說。這也使得女性容易被忽略、誤診、延後檢查、不知自己有心臟病……,導致預後嚴重或發生時已為時晚矣,不論國內外,許多臨床醫生紛紛坦言。
症狀不同
男性心臟病的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手臂疼痛、氣喘、盜汗。
至於女性,研究發現65%以非典型症狀表現,像是噁心、嘔吐、牙痛、頭痛、暈眩、失眠、極度疲倦、食慾不振、焦慮、消化不良、呼吸急促、走路容易喘。
有個47歲女性,頭很痛、喘不過氣來,以為欠眠,自行去藥房抓藥想說回家睡個覺就好,沒想到,竟然是心肌梗塞發作送急診開刀。還有位女病人,50歲,身材略胖,上腹部不舒服,要醫生幫她打針,結果一離開醫院就倒地身亡,家屬質疑打針有問題,解剖後赫然發現,有三條血管硬化,證實是因心肌梗塞過世。
醫生的叮嚀
女性心臟病症狀有時會被當成身心症,認為大概太累了,休息一陣子應該沒事。「女性又很會忍,拖到快不行了才看醫生,」楊甯貽建議,女性要多愛自己一點,只要出現異於平常的症狀(好比從來沒有過的劇烈頭痛),就必須找醫生檢查。
心臟病的疼痛屬於內臟的轉移痛,只要是下顎、兩個手臂內側、上背、肚臍以上的部位疼痛,都可能是心臟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內科教授江晨恩有位病人牙痛不已,牙醫診斷為牙周病,下排牙齒幾乎拔光了,仍無法止痛,最後才知道自己是狹心症。
除了疼痛部位甚廣,疼痛的時間不是秒或小時,而是「持續幾分鐘,」江晨恩提醒,這就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評估指標與診斷不同
運動心電圖是評估心臟病的常用方法,研究陸續發現,男性準確度高達90%,女性的準確度卻不到50%。
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認為準確度差的原因很多,有人認為女性因為荷爾蒙起伏大(吃避孕藥、月經週期或因為雌激素影響心肌細胞的作用),使得心電圖易出現變化;也可能與女性乳房大小、形狀有關,影響心電圖判讀。
心導管檢查有時也出現性別差異。大部份心臟病發作是因為冠狀動脈硬化,有血塊塞住了,進行心導管檢查做血管攝影時可明顯看出。但研究發現,女性血管塞住導致心臟病發作的比率較低,「女性多為冠狀動脈內的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楊甯貽解釋,這使得內皮細胞無法釋放足夠的一氧化氮(NO),血管擴張能力變差。
更且,女性發生心臟微小血管病變的機率較高,例如微小血管的痙攣以及斑塊產生;而做血管攝影看的是大血管,不容易發現微小血管病變的情況,很可能女性已經發病去做血管檢查,堵塞情況卻沒那麼嚴重,楊甯貽補充。
醫生的叮嚀
哪些檢查女性非做不可?心臟科醫生們建議:
1.先做危險因子檢查,測血壓、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脂,確定自己有沒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或肥胖,如果有,得心臟病風險增高。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HDL太低或三酸甘油酯太高對女性心臟病影響更大。此外,對女性而言,量腰圍的重要性勝於量身體質量指數(BMI),因為腰圍粗代表腹腔脂肪較多。
相對於皮下脂肪,腹腔內的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更嚴重,易造成發炎因子,導致動脈硬化,也會分泌游離子脂肪酸,造成血脂肪異常,楊甯貽強調,在台灣,不論身高多少,建議女生腰圍控制在80公分以下,男性90公分以下,不要變成「中廣型肥胖」。
2.如果是高危險群,即使表現症狀不典型,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結果正常,建議應進一步做血管壁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心臟血管鈣化指數,「這是目前相對而言準確度最高的檢查,達90%以上,」洪惠風說。
核子醫學檢查(看血管有沒有狹窄或心肌梗塞)例如鉈-201,打藥進入體內看心臟能不能接受這個藥,如果血管塞得嚴重,藥進不去,顯影時就會看起來一片空白,如果女性胸部較大,容易擋掉放射線,顯影時一片空白,以為是缺氧,容易出現診斷誤差。
至於目前最新的高價檢查──64切電腦斷層,可看血管內徑狹窄與鈣化指數,但存在輻射量隱憂,女性做一次的輻射量約15毫西弗(男性約10)。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規定一般人一年可容許1毫西弗,因為每10個毫西弗約等於萬分之五的癌症機會,換算女性有萬分之七點五得癌機會,如果每年做一次,連續10年,罹癌機會約百分之一。
如果年輕女性一年做一次,「得乳癌的機率為1/150,」江晨恩加重語氣表示,很多醫院用64切電腦斷層檢查做初步篩檢是不對的,除非針對60歲以上或糖尿病女性。
更應注意的是,即使花大錢檢查出血管內徑狹窄程度,仍須回到最根本的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因為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內徑狹窄小於50%的血管,反而不是堵塞最嚴重的地方,「發生的關鍵在於血管壁,」洪惠風強調,當血管壁很厚,長在血管壁上宛如一顆顆青春痘的動脈硬化粥塊一旦爆掉,就會吸引血小板形成血塊,堵住血流,導致心肌梗塞。
3.如果擔心輻射量,可考慮核磁造影檢查(MRI),但準確度沒有電腦斷層高。
使用阿斯匹靈,男女大不同
根據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指引,阿斯匹靈對於二次預防(避免復發)不論男女,尤其有過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等高危險群都有預防效果,劑量為81~324毫克。
問題在於,如果是初次預防(從未得病,希望能預防發生),男性吃阿斯匹靈可預防中風和心臟病,但女性只能預防中風,無法預防心臟病,尤其65歲以下女性,不建議使用,江晨恩提醒。
尤其國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容易傷胃,凝血功能差,萬一碰到腦出血或胃出血,狀況相對嚴重。
此外,常用來治療心臟衰竭與心律不整的毛地黃製劑,對女性效果差,因為毛地黃可以加強心臟收縮力,但半數女性心臟衰竭屬於舒張型,也就是心臟比較硬,當心臟已經過硬而張不開,輸出量不夠了,若再服用毛地黃加強收縮力,有可能增加死亡率。
醫生的叮嚀
美國心臟學會提醒,心臟病突發時,不要以為吞顆阿斯匹靈就可減除疼痛,應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讓醫生判斷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是否可以服用,且有些人會對阿斯匹靈出現藥物過敏反應,病勢反而更危及。
除了阿斯匹靈,更年期女性也面臨荷爾蒙補充的困擾。
女性停經後因為缺少荷爾蒙保護,血脂肪開始發生變化,總膽固醇上升,好的膽固醇易下降,高血壓與胰島素阻抗性也增加,發病機率也增加。透過荷爾蒙補充療法能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國外許多研究已證實這「更危險」,楊甯貽說。
美國心臟學會最新修訂版本也建議,年紀愈大、體重過重的女性應避免荷爾蒙補充療法,研究發現不論單獨使用雌激素或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都會提高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更易引發心臟病。
儘管愈來愈多臨床醫生知道女性心臟病症狀不典型,仍常因個人主觀而忽略女性。
成大醫院院長陳志鴻舉例,50歲男性胸痛,醫生會認為很有可能是心臟病,立即排相關檢查。同樣50歲女性,有些醫生通常先考慮其他可能(例如當成胸腔疾病),診斷與檢查不像對待男性那麼積極,使得女性心臟病無法被及早診斷。
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高齡、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周邊血管疾病家族史,都是危險因子。
如果女性知道自己是高危險群,可主動提醒醫生,是否該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尤其是糖尿病對女性心臟病殺傷力大於男性,20年來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有糖尿病的男性得冠心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男性的兩倍,有糖尿病的女性得冠心症的風險則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四倍,「如果中年女性有糖尿病,即使症狀不典型,也要高度懷疑她有心臟病,」江晨恩表示。
至於高血壓,對女性影響更大。兩份分別刊登在權威期刊《刺胳針(Lancet)》與《循環學(Circula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高血壓盛行率逐年增加,尤其60歲以上,女性超過男性,亞洲地區比其他地區嚴重,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多。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建仁教授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也出現同樣結果,台灣女性55~6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已經超過男性。
為什麼亞洲女性的高血壓盛行率逐年攀升,陸續有研究發現中老年女性肥胖愈來愈多,亞洲人攝取較多鹽分,都是可能原因,「亞洲女性冠心症與高血壓非常嚴重的浩劫即將來臨,」身兼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副主委的江晨恩憂心指出。
控制血壓,當務之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每降低2mmHg收縮壓,心臟病的死亡率可降低7%,中風死亡率降10%。透過清淡飲食、運動、腹式呼吸、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壓,進而減少心臟病。
提供一個網站(英文版),可自行計算未來10年得心臟病的風險有多高。
http://hp2010.nhlbihin.net/atpiii/calculator.asp
做法:鍵入性別、年紀、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有無抽菸、平均血壓(SBP)、最近有無治療高血壓,即可得到一個分數。
結果:如果分數<10%,屬於低風險;10~20%,中度風險;>20%,高風險。
江晨恩提醒,如果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就不必算了,「因為糖尿病等同於冠心症,分數肯定超過20%,屬於高危險群。」
自我測驗:你了解你的「心」嗎?
心臟就像生死之交,沒有它就沒有自己,雖然朝夕相處,你對這位老朋友了解多少?
( )1.如果經常胸痛,手指壓下去好痛,一痛就好幾小時,是心
臟病嗎?

( )2.胸悶、胸痛是心臟病的典型症狀,但如果是女性心臟病發
作,不一定出現這些症狀?

( )3.肥胖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平常不只要注意身體質量指數
(BMI),還要多多量腰圍?

( )4.如果從沒得過心臟病但有家族史的中年女性,可以吃阿斯
匹靈預防發病?

( )5.多吃維他命可以預防心臟病?
解答:1.(╳);2.(○);3.(○);4.(╳);5.(╳)
全對為滿分;只要有一題答錯,就不及格,建議仔細讀以下專題報導。
1.(╳)心臟病的疼痛區域通常是一片,不是一點。而且痛的時間不
是幾秒或幾小時,而是幾分鐘。(見143頁)

2.(○)國外研究發現,半數女性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時,事前毫無
明顯症狀。(見140頁)

3.(○)因為腰圍粗代表腹腔脂肪較多。相對於皮下脂肪,腹腔內的脂肪較差,易造成發炎因子,導致動脈硬化,也會分泌游離子脂肪酸,造成血脂肪異常,不論身高多少,建議台灣女性腰圍控制在80公分以下,男性90公分以下。(見144頁)
4.(╳)不可以。如果是初次預防(從未得病,希望能預防發生),男性吃阿斯匹靈可預防中風和心臟病,但女性只能預防中風,無法預防心臟病,尤其65歲以下女性,不建議服用。(見145頁)
5.(╳)大量服用可抗氧化的維生素E、C、β胡蘿蔔素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過量攝取反而加速老化、發生心臟病。建議少量攝取,一天所需維生素E男性12mg,女性10mg。
不讓心臟叛變的數值
■身體質量指數:正常值為18.5~24
■血壓:正常值<120/80mmHg(收縮壓/舒張壓)
■血糖(空腹):正常範圍80~100mg/dl
■血脂肪:
·總膽固醇≦200mg/dl
·三酸甘油脂≦150mg/dl
·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
·高密度膽固醇≧50mg/dl(男性≧40mg/dl)
·腰圍≦80公分(男性≦90公分)
以現代營養學角度分析,這些好心食物並非空穴來風。
大部份的好心食物均含有大量纖維素及抗氧化物,確實可以降低膽固醇、防止血液凝結,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
本草綱目vs.現代營養學
食物纖維類似血管清道夫,不僅可以吸附脂肪和有毒物質,藉由糞便排出體外,還可以減少肝中HMG-COA輔的活性,抑制肝臟和其他組織合成膽固醇。
瑞典與美國哈佛大學針對7000名女護士的調查發現,高纖飲食的婦女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機會大大降低。
且每天增加5公克的纖維攝取量,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就會下降37%。此外,高纖食物通常脂肪、熱量都很低,完全符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標準。
一般通常脆、軟、滑、粘或是有彈性的東西,都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譬如黑木耳、薏仁、芹菜、海帶等,都是屬於高纖類的好心食物,淡水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解釋。
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黑芝麻、杏仁等種子類食物,則提供優質的油脂來源,可以防止血管老化。而抗氧化成分可以防止血液凝集造成栓塞,如山楂中的黃酮等。
菠菜富含鉀可以加速體內鈉的代謝,幫助保持血管壁彈性。
中醫在適當時機使用補血補氣的當歸、人參,可以協助修復受傷的心肌,避免再次栓塞。情緒壓力影響心血管健康,緩解火爆脾氣、安撫人心的花茶也同樣列為好心食物之一。
以下是公認的14種自然的好心食物。
杏仁
作用:預防血小板凝結,減低心臟病風險
堅果類如花生、杏仁等,在美國被視為每日必須食用、有益心血管的食物之一。
堅果中含對心臟有益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防酸。
根據美國加州洛馬琳達大學研究發現,即使每週只吃一次堅果,也能減少四分之一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中特別推薦杏仁。
一份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會期刊》的研究發現,杏仁不但具有蛋白質,還有維生素E和精氨酸,功能類似打通血管的硝酸前趨物質,可以防止血小板凝結,降低心臟病風險。
但杏仁熱量高,最好減少其他油脂類攝取。
如何用:將杏仁用磨碎機磨成粉狀,拌入沙拉、菜中或是灑在飯上,不但可以增加口感,也可以充分吸收杏仁營養。
人參
作用:補氣,但最好經中醫師診斷後服用
經常被當成補品的人參,其實並非人人適用。
中醫認為補氣藥物可以保護心肌,增強心臟功能,對於高血壓控制有幫助。
但除非體質真的很虛弱,否則不當的補氣只會造成反效果,讓病情加重。
尤其已經出現口乾舌躁等熱實症的人,更不適合使用人參。
一般血壓穩定狀況才可使用人參。血壓不穩或剛出血後,並不建議大量服用人參。
如何用:最好經由醫師辨別體質服用,且建議由少量開始服用。
當歸
作用:補血,但最好經中醫師診斷後服用
富含維生素B和礦物質的當歸,具有補血功效,在傳統中醫典籍裡有活血化瘀功能,也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之一。
但中醫師提醒,當歸偏熱性,體質燥熱者不宜使用;且若是腸胃功能較差的人,也容易出現腹瀉問題。
如何用:最好經過醫師視個人情況建議服用。
薏仁
作用:降低膽固醇
高纖的薏仁,不僅可以美白,根據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主任蔡敬民的研究發現,薏仁降膽固醇效果不輸燕麥。
屬於水溶性纖維的薏仁,可以加速肝臟排除膽固醇。實驗發現受試者服用薏仁一個月後,血中膽固醇明顯下降,且薏仁仍有其他未知的降血脂成分。
喜歡天然食材的淡水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經常自己製作簡單的薏仁飯:方法是一碗薏仁對一碗半的水,放進電鍋裡煮熟。煮好後分成小包裝放進冷凍庫冷藏。煮飯時可將冷凍薏仁稍解凍,放入飯鍋與米一起煮熟。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控制白米與薏仁的比例,也可以經由再次烹煮,使薏仁變軟。
如何用:
薏仁甜湯容易增加熱量,最好的方式是將薏仁煮成飯,成為主食一部份。
黑芝麻
作用:防止血管硬化
含有強力抗氧化成分的黑芝麻,不僅防止老化,也能讓血管變得有彈性。黑芝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維持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粥狀硬化,是優質的脂肪來源。鐵質及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黑芝麻,也是中醫認為可以補血及滋補五臟的食品。此外,經常食用還可以達到預防便秘的軟便功效。
如何用:芝麻的營養成分藏在種子裡,因此必須要咬開破殼才有效。
建議生芝麻最好先用乾火稍微炒一下,讓有效成分經由加熱爆開釋放。或是將黑芝麻打碎磨成粉,灑在飯上、菜上,也可以充分攝取到芝麻素。著名的客家擂茶,費工用小缽將黑芝麻、花生、綠茶等一一研磨成細粉,沖成茶飲。事實證明,這才是可以充份攝取營養的聰明養生方式。
黃豆
作用:降低膽固醇
黃豆含多種必需氨基酸,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體內脂肪及膽固醇代謝。尤其含有抗氧化物質金雀異黃酮、蛋白質纖維和寡糖,十分適合素食者當成主食。且黃豆與米有互補作用,正好形成完整的蛋白質來源。一般的米缺乏離基酸,恰巧可由黃豆補充,而黃豆缺乏的鉀硫氨酸也可由米中遞補。建議素食者不妨減少油炸類黃豆加工品的攝取,改由黃豆飯提供良好蛋白質來源。
如何用:可先將黃豆泡熱水4小時以上,再換水烹煮。營養師認為,這樣可以將黃豆中容易產氣的多醣體溶解出來,較不會造成脹氣。
菠菜
作用:預防心血管疾病
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試試富含葉酸的菠菜。
葉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早有科學證據。
近來《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研究,葉酸和維生素B12比維生素E、大蒜和其他營養補充劑更能有效預防心臟病。服用葉酸可以降低25%高半胱胺酸指標(homocysteine,一種心臟病風險指標,指標愈高表示罹患中風心臟病發後死亡率增加)。此外,菠菜中的鐵類及微量元素,可以達到補血作用。
如何用:
保存葉酸最好的方式是大火快炒,加熱時間短,營養價值才能保留。
此外,菠菜含草酸,不宜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豆腐同煮,會影響鈣質吸收。
菠菜最好先用熱水川燙一下,再加豆製品炒或拌,就可以避免草酸鈣沉澱。若有草酸鈣結石痛風者,最好避免食用菠菜。
木耳
作用:抗凝血,預防血管栓塞
富含膠質的木耳,自古以來就被當成預防動脈硬化的好心食物。
木耳的高纖成分,可以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
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結物質,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症及阻塞性中風有不錯的保建效果。
許多中醫鼓勵心導管手術後病人多吃冰糖燉白背木耳(背白內黑的木耳),可以防止動脈硬化,減少胸悶、胸痛機會。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血液學家戴安漢史密特博士發現,木耳含九種抗凝血物質,如腺草等,與洋蔥大蒜效果類似。影響國內中醫至深,中國醫藥學院創辦人陳立夫,享年過百,他平日便以木耳做為個人心血管保養秘方。
以營養學角度來看,黑、白木耳熱量低、低油,當成點心也不必擔心發胖。
但因木耳具有軟便作用,因此容易腹瀉者不宜食用。
特別提醒木耳前端蒂頭硬硬的部份應該要摘掉丟棄,曾有國外研究報告發現,食用木耳蒂頭部份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升高,林口長庚醫院中藥藥局主任楊榮季提醒。
如何用:
乾燥的木耳纖維含量較高,可先用水泡開,洗淨切絲,用熱水川燙一下,撒上薑絲、糖、白醋、醬油涼拌,就成為一道清涼消暑的夏日小菜。
海帶
作用:預防血管阻塞
中醫認為海帶、海參等,具有軟堅散結功效,可以幫助消散腫瘤及防止血管阻塞。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海帶內含岩藻多醣昆布素,類似肝素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預防動脈硬化。
而且,海帶屬於水溶性纖維,因此可以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
如何用:煮湯、涼拌均可,但海帶本身含鈉,最好減少調味料使用。
芹菜
作用:降血壓
芹菜所含的芹菜鹼,可以保護心血管功能。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芹菜含多種降壓化合物,在動物實驗中可使血壓下降12~14%,膽固醇下降14%。且芹菜含鉀量高,可以幫助體內鈉的排出,避免多餘水分滯留體內。吃芹菜要記得吃葉子。近來發現,芹菜葉才是營養素菁華所在。芹菜葉的維生素C比莖高,且富含植物性營養素,營養價值高。
如何用:選擇嫩葉,用熱水燙一下沖涼,做為涼拌或沙拉均可。
玉米和玉米鬚
作用:降血壓
玉米油含不飽和脂肪酸,高達6成的亞麻油酸,是良好的膽固醇吸收劑;玉米鬚在中藥裡則有利尿作用,幫助穩定血壓。
如何用:玉米洗淨加水適量,煮成粥;玉米鬚煮水當茶喝。
菊花
作用:安神降血壓
感覺怒氣難消、心煩氣躁,血壓不斷升高?
來杯溫熱的菊花茶消消氣,安撫一下情緒。
情緒是促使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菊花清熱降火、安定神經的功效,恰好可以對付火爆脾氣,因此向來被中醫視為穩定情緒的降血壓良方。
尤其夏天氣候炎熱,特別容易感到頭痛頭暈,「試一點菊花茶就可以緩解,」林口長庚醫院中藥局主任楊榮季建議。
如何用:菊花入沸水煮5分鐘,當茶飲。
  玫瑰
作用:紓解情緒壓力降血壓
浪漫芳香的玫瑰,不但可以融化情人的心,也有助打開心結,一掃胸中鬱悶糾結的塊壘,達到紓壓降壓效果。
中醫認為,長期壓力情緒累積,氣不通暢,容易形成胸、腹部悶脹疼痛等肝氣鬱結現象。
近來研究也發現,平日壓抑的A型人格,正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具有舒肝解鬱效果的玫瑰,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食物本草》中記載:「玫瑰花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不論喝茶、泡花瓣浴,玫瑰的芳香分子都能舒展每個緊繃的神經細胞,達到放鬆效果。然而富含維生素C的玫瑰花,同時具有輕微活血化瘀作用,一般孕婦不宜飲用。
如何用:沖泡熱開水或煮5分鐘,當茶飲。
山楂
作用:降低膽固醇
酒紅色透明的汁液,酸得讓人忍不住瞇起眼睛的山楂,是中國古老的去脂聖品,且至今仍是最常被用來做為降低血脂的中藥材。
研究發現,山楂可以降低肝中HMG-COA輔的活性,減少低密度膽固醇生成。此外,山楂可增加胃中消化分泌,加速分解肉類脂肪。歷代中國的食經均記載,山楂可以軟化老肉,使堅韌肉質變得柔腴順口。
山楂成分中的抗氧化物質三及黃酮類,則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血管,避免阻塞。
但最好飯後食用。山楂會讓胃酸分泌增加,因此胃酸過多或是消化性潰瘍的人,最好小心使用。
如何用:油膩豐富的大餐過後,可適量飲用山楂茶,幫助消化及脂肪分解。
資料來源: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分院
奇美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黃碧松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旺全、
淡水馬偕醫院營養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