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結婚熱季,披白紗的美嫁娘令你想到浪漫愛情?曾經的海誓盟約?或揣揣不安擔心婚姻會扼殺愛情?

究竟該怎麼做,愛情才能繼續在婚姻中蔓延、滋長……                                                   2001/06 康健雜誌 31
電影「億萬大富翁」男主角和牧師共乘小船悠遊山中湖畔,「你為什麼願意結婚?」男主角疑惑。結婚數十載的幸福牧師微笑,「因為我希望年老時,身旁還有人記得我年輕時的模樣。」

男主角享受愛情,卻對婚姻質疑,這是許多現代男女的心情寫照,因為他們擔心結婚後,愛還能不能持續?

離婚率逐年升高,台灣地區1999年離婚率4%,去年的離婚登記對數比前年增加了7.5%。歐美地區部份大城市的離婚率更驚人,攀爬到50%。看著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在你擔憂之前,為什麼不反過來看,還有大半數的婚姻正持續著,而許多人對婚姻仍充滿期待!

內政部的統計顯示,去年結婚登記對數比前年增加了4.9%,再婚率也略為提高。一對對金婚銀婚的老夫妻重披白紗,在電視上述說如何攜手走過婚姻一甲子。

「很多婚根本不需離,」在國內外從事婚姻諮商超過20年的黃越綏觀察,以前夫妻不和是「選擇」離婚,多經過一番理性思考,有些甚至帶著自信與對方的祝福離開。現在感情不睦「就」離婚,應有的溝通大量被省略,「處不來就離婚」的想法愈來愈稀鬆平常。

愛為什麼不能持續?

婚姻把兩個不同的人從各自的家庭抽離出來,擺入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上難免有許多不慣、事端或衝突,如果以為只靠離婚才能解決爭執,不免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陪許多失婚者走過傷痛的晚晴協會執行長羅瓊玉強調,除了家庭暴力或生命受到威脅等情形外,「我們並不鼓勵離婚。」

她分析許多婚姻失敗的核心問題,還是得回到自己身上。有些人一旦進入婚姻,概念上就不再有「你」或「我」這個獨一無二的人,而只有身分或角色的認定,認為丈夫(妻子)就應該如何如何,當媽媽之後就不應該如何如何,原本的自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流失,漸漸不快樂,悲劇自然跟在後頭。

「很多人不敢正視自己內在的需要,悶著頭順從旁人期待扮演被賦予的角色,」羅瓊玉認為當自己無法從婚姻中獲得喜悅滿足時,如何能洞悉對方的匱乏與需求。

先從覺察自己做起,想想自己是怎樣的人?真正要什麼?如何讓對方知道?認清自己處在什麼環境,才能客觀看待對方的困境,帶著善意理解對方的不同立場,從而轉換溝通方式,取捨協調。

例如經常惹事端的婆媳關係中,遣字用語不似女人細緻的丈夫經常「被迫」當橋樑,妻子卻沒發現,「從來沒有人教他如何當傳聲筒」。

黃越綏從許多求助個案中發現,妻子總愛先生傳話,「你跟你媽說煮少一點,看這麼多肉多菜我會吃不下,」媳婦輕聲拜託他轉達,因為她覺得讓婆婆煮飯已經很不好意思,不敢多言。「媽,妳沒事煮這麼多幹嘛,她說她不想吃,」兒子用從小一貫對母親說話的口吻,直接不假修飾。「不想吃就不要吃,辛苦煮半天還被嫌,回她家當大小姐算了,」忙半天的婆婆怒火中燒,不滿媳婦挑剔。類似情節一再累積成心結,哪天一撮小火苗,恐蔓延成災,將三人全捲入暴風圈。

愛能不能在婚姻中持續,無時無刻不考驗彼此。許多心理學家強調男女各方面本來就不同,「男人從火星來,女人從金星來,」兩性專家約翰葛瑞認為,男女的表達方式、對親密關係的需求、看待事情的角度大不同,唯有「接受差異的存在,共存才有可能。」

不要假裝或刻意忘記差異

婚姻中充滿各種差異,從性別、個性、成長背景、嗜好到擠牙膏的不同,很有趣地,有些婚姻敗在生活瑣事擺不平,卻也有些差異甚大的婚姻,長長久久。

美國CNN頻道政治分析家史蒂芬.羅伯斯信奉猶太教,卻娶了ABC電台今夜節目主持人寇琪,來自天主教家庭。

兩個信仰迥異的結合,史蒂芬的家人剛開始擔心無法相處,現在卻覺得寇琪是全家最好的猶太人。寇琪當然沒棄守天主教信仰,「不要假裝刻意或忘掉差異,甚至試著改變彼此,我們互相尊重理解、接受差異,」她認為差異擴大生活視野,擁有更多活力。

籌備婚禮時,史蒂芬打算在家裡舉行,寇琪的母親卻希望在天主教堂,後來她母親了解史蒂芬的祖父覺得去教堂會不自在後,同意在家中完婚,「這就是寬容。」多年後,寇琪決定送小孩上耶穌會高中,猶太教的史蒂芬欣然接受。

他們回顧整個妥協的關鍵在於,沒有任何人能完全按照自己意思做,卻都還能接受。「婚姻最大的障礙不是外在的差異,而是婚姻的本質,」現代人追求自由與獨立,婚姻制度顯然與此牴觸,這是婚姻最大的考驗。然而「婚姻就像合夥事業,不是個人獨立可完成的,要在個人成長與婚姻和諧中二選一是錯誤的,」他們在33年的婚姻裡發現,共同成長比個別成長收獲更多。

保有對方原來的樣子

信仰理念是個人自由選擇,孕育個人成長的文化背景卻是出生即然,無可選。

美國統計局1998年統計,異族通婚從1960年迄今,成長900%。台灣最近的統計也呈現同樣趨勢,去年與外國人結婚的登記對數比前年增加45.46%。

通訊網路快速拉近各國疆界,人們得以在不同城市自由移動,異文化的結合同樣考驗婚姻。

去日本唸書結識德籍丈夫的賓靜蓀認為,剛開始覺得差異很大,到後來就像是每個婚姻都有的差異般,有它美跟不美的地方,很難區分究竟是文化或性格的問題。

「如果有個叫做異國婚姻的話,語言是很大的差別,」賓靜蓀認為要了解對方的背景,他從什麼樣的環境來,為什麼他會變成現在這樣子,也就是語言背後的文化養成,對雙方的了解很重要。她花了五年待德國柏林,不只聽他說,也接觸他的家人,在那裡生活,知道德國社會大致的運作,都有助於深入了解對方。

當賓靜蓀以「設限式」的管教態度不准女兒玩這玩那,而丈夫卻以完全的信任容許女兒做各種遊戲時,衝突就發生了。後來賓靜蓀重新思考彼此的家庭教育,「我婆婆給我先生完全的信任,從小到現在都是,」往深一層探索對方想法的形成,自然能笑看差異。不要奢想改變對方,因為你連改變自己都難。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林金靜嫁給與山野為伍的原住民阿旦,她也從婚姻中體悟到,「有時他很拗,我就告訴自己如果硬要他修正,就不是你原來認識的人了,如果他在這個地方做改變,會不會連帶把其他你欣賞的部份也跟著改不見了。」

保持對方原來的樣子,這是很大的包容、尊重與自由,也是超越婚姻差異的關鍵。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郭德曼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跨文化的結合通常比一般人更易了解彼此差異,」反而有更多討論、重新審視自己觀點的機會,學到不要將差異或衝突個人化,不要變成愛不愛我的問題,也比較能消除受傷的情緒。

差異是打開學習的另一扇門

只要心態稍微調整,用更寬闊的胸襟將婚姻中的差異轉為助力,讓愛情在婚姻中持續蔓延,自己也受益良多。

黃越綏遠嫁菲律賓18年,她先生是當地華僑,總認為除了華人社交圈,沒必要與當地人接觸。

黃越綏不以為然,「既然在別人的土地生活,應該捐棄成見全然融入才對。」她學菲律賓語、做道地菲律賓菜,讀當地歷史,才了解原來菲律賓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絕非刻板印象中的蠻荒邊緣,她參與當地社會工作,並拿到菲律賓大學兩個碩士學位。因為長期投入當地救援工作受菲國總統召見時,還被稱呼「She is our sister」。

沒想到多年後先生被綁架,奢華富貴的生活全化為烏有,帶著子女回台灣重回諮商工作。有一次正好碰到菲勞糾紛個案,她憑著流利的菲律賓話,順利排解。經常出國的黃越綏笑說自己在美國機場經常拿到好座位,因為機場基層工作人員很多是菲律賓人,想都沒想到會有這些額外的好處。

「認知你的婚姻選擇,認同你的環境,用學習的心態看待差異,就當栽培自己,否則就是在阻礙自我成長,」黃越綏語氣高昂。

緬甸華僑許惠仙在丈夫眼中是「很混,從小混上來的老么,」嫁給嗜書成性的彭懷真後,「他push我唸點書,進修自己,不是為了學位,而是彼此都要在婚姻中進步。」

回到愛的原初

婚姻專家認為健康的婚姻關係,是共同創造一個有活力的生活模式,而不是持續拉開彼此或大或小的差異,消耗感情。找出曾共擁的核心價值,即便社會期待的外在條件有段差距,也能超越障礙。

恩主公醫院藥劑師梅玉翠嫁給做鐵窗的丈夫,她的醫生父親差點斷絕父女關係,後來丈夫不斷以行動證明自己是真心誠懇、努力工作能給幸福,一年多後終於得到女方家人諒解。

「我不覺得學歷有那麼重要,他的社會歷練給他的成熟度,一點沒比我少,」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後,梅玉翠認為如果能記得彼此最初的吸引點或共同的理想,一步一步往前實現,就算不符合社會期待中的「門當戶對」,照樣幸福美滿。

法國知名女作家莒哈絲60歲時,與長期愛慕她的20歲哲學系學生安德雷亞共組生活。她靈感一來,即時將出現在腦中的字句朗讀出來,安德雷亞化為她的筆,一字不漏敲打鍵盤,這樣的工作組合竟創造出莒哈絲膾炙人口的「流動文體」,像口語一樣淺白、不假雕飾的文風。

共處16年後,莒哈絲在安德雷亞的懷中長眠,這唯一而持續的愛,打破了外界異樣的評論,而「他們最終的慾望,竟只是簡單的相伴。」

女長男少的組合在女性日漸晚婚的趨勢下將愈來愈多,日本厚生省統計,去年日本每5對新婚夫妻就有1對是老妻少夫。

大先生8歲的賓靜蓀笑稱,年齡差距帶來的困擾是「保險」擺不平。她先生不認為需要花這筆錢,賓靜蓀只好尋求適度的平衡,做法是保最陽春、費用最低的險種。

「業務員建議他是外國人保個20年癌症險就好,我也覺得不錯,可是我先生說不對呀,他今年才33歲,20年後得癌症的機率更高,可是我們又不能保終身,太貴,而且也不知道會在哪個國家終老?」賓靜蓀搖頭自嘲,除了這類困擾,其他生活部份都還好。

存在各種各樣差異的婚姻,其實「走到最後都是生活,」比美籍先生小10多歲的胡筱貞認為,當初只想找可以共同過生活的夥伴,將工作和生活當做永無止盡的靈修場域。10多年過去了,他們的異國婚姻益發美麗。

當婚姻差異是學習起點也好,互補互足也罷,許多成功婚姻者不約而同提到一點,要經常回到原點的愛。

當衝突發生或關係碰到關卡時,不妨想想「當初愛上哪一點,為什麼他選你,你又為什麼決定是他?」用善意的心態看待爭執,意念一轉,迴旋空間就跑出來了。當彼此有充分的自由,自在快活地相處,愛,怎會不持續?

從數字看婚姻

國人初婚年齡,男性由1971年的26.8歲,提高至1999年的29.1歲。

女性則由22歲提高至26.6歲。

國人離婚率由1960年代的0.75%提高到1999年的4%,離婚率增高5倍,男性再婚率4.27%,女性再婚率1.6%。

▓2000年的結婚對數有181,642對,比前一年增加4.9%,

其中 有21,339對與外國人結婚,較前一年增加45.46%。

離婚對數有52,670對,較前一年增加7.5%。

▓1999年男性再婚率由去年的3.6%增高到4.27%,

女性再婚率由去年1.42%到1.6%。

(資料來源:2000年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

親密關係的Do&Don"t

理想的關係

保持開放的胸襟,不要過於自我防衛

誠實、正直

尊重彼此的界線、目標和處理事情的優先次序

充滿感情,彼此吸引的性生活

能理解對方,不隨意扭曲

不控制對方的生活

不理想的關係

經常以負面情緒回應對方,不願以開放態度看待新的經驗

欺騙、耍詐

過度干涉對方

缺乏情感,一成不變的性生活

愛誤解、以惡意扭曲對方

過於操縱、擺佈對方,甚至依賴對方

(資料來源:《Psychology Today》,2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