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女性好發機率是男性3倍,尤其是3050歲。北榮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若家中有遺傳病史,最好提早在30歲前養成紓壓、正常生活作息、避免壓力過大等會影響自體免疫系統功能的危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副教授羅淑芬則說明,患者若能提早接受治療,在發病的36個月內就醫,可將病情控制較好。

與骨關節炎區分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不同,前者是因免疫功能失常而出現關節腫痛、變形等症狀;後者則是關節長期負荷、軟骨磨損等傷害造成。

症狀持續6
以下7個症狀中同時出現4個以上,且第1到第4項任一項目持續時間6周以上,應立刻就醫診斷。
1.
關節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
2.
肘關節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膝關節以下(包括膝、踝、蹠趾),有3個以上的關節區有症狀。
3.
手部有症狀(含腕、掌指等關節)
4.
對稱性有症狀
5.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陽性
6.
有類風濕結節出現
7.
有典型X光變化(包括關節周邊骨質疏鬆、邊緣性侵蝕、手掌尺側偏移、關節脫位、關節面狹窄、變形等)

危險因子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有遺傳因素影響,但不一定會發病,還要有誘發因子存在。直係親屬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與直係親屬沒有的比率約為41

抽菸提高發病率
曾有國外研究指出,生活習慣也可能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根據調查,吸菸者發病的機會是非吸菸者的4倍,這是因為香煙中的化學物質會提高體內類風濕因子(RF指數。所以要預防發病建議戒菸,若已出現症狀,更應戒菸。

作息不正常要小心
壓力太大、沒有正常生活作息,也很容易導致體內免系統功能失常,若再加上原本就有遺傳因子,更容易發病。所以若事先已知家中有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趁早養成紓壓、維持規律生活與運動的習慣,降低發病率。

藥物治療--生物製劑非人人可用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總共可分成3大類,林孝義和羅淑芬醫師都認為盡早開始接受治療能夠預防關節嚴重變形,對生活的影響也愈小。而較新的藥物為施打生物製劑,不過每個月藥費高達4萬元,且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使用,所以目前仍以抗發炎止痛藥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為主。

醫師說--對症狀要有警覺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及早診斷、接受治療,還是能正常工作、生活,但一般人多徘徊在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等,若自覺症狀似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與醫師討論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

一名男子日前突然四肢無力,就醫診治才發現,男子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脊椎,在脊椎內形成腫瘤,瘤體壓迫神經,才會引發肢體無力,經開刀切除瘤體及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後,男子已恢復力氣。

多發性硬化症引發
收治病例的亞東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林茂森表示,這名34歲的男子,就醫時除四肢無力外,左手臂更已失去知覺,檢查時發現男子脊椎內長了一顆約0.8公分的腫瘤,為多發性硬化症所引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易攻擊自身腦部、腦幹、脊椎等組織,造成組織出現發炎反應,上述男子應是多發性硬化症引起脊椎內發炎形成腫瘤。他說,多發性硬化症多會引起視力模糊、吞嚥困難、肢體癱瘓等症狀。
甄瑞興說,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2040歲的中年人,若盡速確診治療,病情多能獲得控制。他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情緒緊張、手術、泡熱水等誘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的因子,以免病情復發。

ASASAS1ASASAS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