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重的海產汙染及黑心魚問題,造成民眾不知如何在市場中挑選新鮮又美味的魚種,其實,只要知道幾個小撇步,就可買到低汙染的海鮮,今天請專家告訴你,如何挑選美味的海鮮。

少吃大型深海魚
在魚類的食物鏈中,不管是深海魚、近海魚或養殖魚都是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的循環方式生存,使得大型魚體內累積了中、小型魚吃的戴奧辛與多氯苯,造成體內含有最多的毒物,尤其是一般民眾喜愛吃的鯊魚、旗魚、鮪魚、大青花魚及鱈魚等大型魚。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生江守山表示,台灣海域目前較少汙染的魚種,就是台灣鬼頭刀,其營養價值極高,也外銷到美國,經美國漁業署檢驗發現,鬼頭刀汙染低且營養價值高,是美國喜歡用來做魚排的魚種之一。也因為此種魚類都獵捕小型魚類,因此本身體內的汙染物累積量較低。另外,鯖魚運動量大,可將一些汙染源代謝出體外、營養值高,肉質也相當鮮美。水色不對不吃
民眾在選活體海產前,應從魚池或魚缸的水色來判斷漁
產品質。一般養殖魚塭與餐廳的魚缸,因有浮游生物和水藻,正常水色應該是透明或淡綠色,如果水色呈現深綠色或是藍色,那就顯示池子的生態不穩定,可能是藻類過多或是人工添加物的問題,建議不要購買,也可從魚販放置魚穫的容器水色來判斷,若太深綠色或藍色就不要購買。

水中泡沫太多不買
購買活體海產前,先觀察魚缸中的泡沫多寡,當泡沫太多時,表示此魚缸的水蛋白質(胺基酸、醣類等)分解不完全,表示此魚缸換水頻率低,造成舊水蛋白質含量高,水質較不清澈,建議不要購買,若魚缸內的泡沫很少,表示此魚缸經常換水,魚的品質也較好。

健康吃魚方式 ~

魚皮內臟少吃
因戴奧辛、多氯苯及汞、銅、鋅、鉛等重金屬都有親脂性,容易累積在魚脂肪中,人類食用完後,會繼續在人體中累積,造成嚴重程度不一,可能會有癌症或消化道病變的產生。江守山醫師指出,最好避吃容易堆積的部位,如內臟、魚皮等。

生魚片冷凍後吃
一般人喜歡吃現殺的生魚片,以為比較新鮮,但細菌喜愛生長在室溫20的空間中,因此現殺的生魚片反而容易有細菌;其實99%的細菌與寄生蟲都可藉由冷凍殺死,所以冷凍的生魚片,要比現殺的生魚片來得安全。

烤蒸煮為主
大多人吃魚慣用油煎或油炸,若可改用烤、蒸、煮,吃來更健康。江守山醫師表示,因魚體內的油經油炸後只剩一半,若用飽和脂肪的豬油來炸魚,鍋內的飽和脂肪會與魚身上剩下一半的脂肪交換,導致吃下的都是飽和脂肪,魚身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流失,造成身體負擔。

若魚非得油炸,最好選用淺口的深鍋,讓油盡量覆蓋食物,減少食物與空氣的接觸,避免產生異味及破壞魚原有營養。挑選油時,最好選耐高溫的植物油,避免高溫烹煮時,油質不穩定,對健康造成影響。

醃製品少吃
因醃製品的海鮮往往含鹽量過高,不僅對心臟、血管、腎臟容易造成負擔,也易引發食道癌。尤其醃製物中常含有硝酸鹽,一旦到胃中遇到易發酵的物質如鯷魚、章魚、蚵乾、蝦米乾、及魷魚乾,會產生致癌的亞硝胺。

大陸魚少吃
大陸魚大多都經由走私到台灣,非透過正常管道,因此常常沒有經過應有的檢疫管道,魚穫中常含有過多的防腐劑,一般民眾難以辨別,唯一的避免方式就是當看到魚類不是當季盛產的魚種時,就不要購買。

魚肉與一般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酸不同,吸收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使人體的膽固醇升高,但是魚類體內的脂肪酸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人體的膽固醇,對於許多因膽固醇過高所引起的心臟血管疾病,有預防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